中國游客集體消失背后。
欄目 | 文旅商業評論
領域 | 出境游、酒店業
01
周中,我見了個老朋友A總,他在一家外資小型奢華酒店集團負責中國市場,這家集團在泰國曼谷、清邁、普吉島布局了幾家精品酒店。
一見面,A總就把我拉進了他的困境,“最近我們內部群里最常討論的問題就是中國人怎么不見了?”
他回憶稱,去年這時候,客人還是一水中國面孔,現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游客卻成了酒店的主流客群。
我問他酒店房價降了嗎?他說當然了,入住率也跟著掉了,“曼谷的酒店連宋干節(潑水節)都沒滿房,這是以前不敢想的事。”
聽著他的焦慮,我倒是盤算開了:“這不正好是撿漏的好時候?”
結果這個想法不到三天,就被另一個朋友B小姐上了一課。
B小姐最近也準備帶爸媽出國,問我建議,我順口說:“不如泰國吧?現在人少、機酒便宜,還免簽。”
她直接搖頭:“不敢去。我媽說泰國不安全,去不得。”
我尋思:“你要說王星那事,不都是四個月前發生的了嗎?”
她一臉無奈說:“你不懂,我媽之前刷短視頻留下心理陰影了,動不動就是‘去泰國小心被拐去緬北’,我一提‘泰國’倆字她就翻臉。”
事情的最后,是B小姐帶爸媽去了日本,全程包車,貴是貴點,但她說得很直接:“安全放心,爸媽也能接受。”
日本四國水族館/旅界實拍
她的選擇其實正是當下中國出境游趨勢的一部分:
根據泰國旅游與體育部的統計,2025年前四個月,中國游客赴泰人數164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萎縮30%,尤其4月份潑水節期間,受曼谷地震因素影響,中國游客數量被馬來西亞反超,掉到了第二。
不難看出,泰國旅游安全問題始終是縈繞在中國游客心中的一根刺。
面對中國游客的減少,泰國旅游業者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五一后各種大招紛紛亮相:
芭提雅市裝上了2000個攝像頭; 邀請超300名國人網紅、記者等自媒體人士前來泰國實地游覽觀光; 計劃開通1000趟包機航班,覆蓋中國20個二線城市的游客,預計每趟航 班承載約150名游客。
這些措施挺積極,但無法掩蓋真實的數據,五一后,中國赴泰人數環比大降41.7%,下滑幅度比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游客都高。
短時間內,泰國旅游在中國的頹勢已經不可能通過“免簽”、“網紅代言”或“包機航班”這些傳統藝能項目來挽回了。
02
一場信任感塌方之后,泰國旅游在中國似乎怎么都熱不起來了。
事實上,真正影響一個旅游目的地熱度的,從來不是發生了什么事,而是事后留在游客心里的那種不確定感。
王星事件、地震余波、電詐灰產……這些都只是導火索,真正讓人遲疑的是背后的三個關鍵詞:
“我不知道會不會出事,但我爸媽覺得會,我身邊人也說別冒險。”
這一整套情緒鏈條,才是泰國旅游“驟冷”的根因。
要知道中國游客從來不是一個個體決策者,而是家庭型消費者,以前一家人出國,決定流程可能是這樣的:
年輕人拍板→ 長輩配合 → 出發
現在呢?
長輩強干預→ 年輕人妥協 → 改簽
你說你想去泰國,家里第一反應不是“預算夠不夠”,而是“安全不安全”。
“那邊是不是又地震了?” “不是說有人被拐去緬甸了?” “現在去合適嗎?”
不是所有家長都記得王星是誰,但他們都知道一句話:“那邊最近不太平。”
在中國家庭結構里,這種風險情緒一旦啟動,年輕人很難頂得住。
于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出現了:
“不是你不想去泰國,是你媽不讓你去。”
這也是為什么你看到社交平臺上,有人發去泰國旅游攻略,評論區卻全是“你膽子真肥”、“注意腰子”。
注意,這不是個別行為,這是一整套心理防御機制的變化。
其次,現在的內容平臺,帶節奏的方式不是重復新聞,而是用“生活化細節”制造情緒錨點。
比如你刷到的不是“泰國很危險”,而是下面這些:
“坐電梯遇到奇怪男的,說他也是來旅游的,我立馬下樓換酒店。” “清邁打車遇到司機多繞路,好怕被賣去緬甸。” “這次住的酒店居然沒有反鎖插銷,整晚都在擔心有沒有人進來。”
這些內容沒有一句說泰國不好,但看完你心里一定發毛,這才是當下最大的殺傷力:沒有“恐嚇”,只有“提醒”。
而平臺算法會精準把這些“提醒”喂給你媽你爸你對象你閨蜜,最終變成一句話:“我勸你,還是別去。”
泰國清邁/旅界實拍
說起來,泰國最近做了很多努力,包括增加中文導游、指示牌,甚至拿出預算翻修廁所。
但你會發現,這些努力像極了火車晚點后送瓶礦泉水,有人會領情,但沒人因此忘記車晚了。
信任的修復不能靠基礎設施,而要靠時間+示范+平穩預期。
互聯網的記憶只有7天,就怕7天之內又來新的記憶,而當下的泰國缺的正是“沒有新聞,就是好新聞”的靜默周期。
可惜,這段時間每一次“微小負面”,都會把前面中國人對泰國的好感重新清零。
03
那批愛買、住五星酒店、吃得慣冬陰功的中國客人集體消失了,泰國人慌了。
根據泰國旅游業協會(ATTA)測算,如果中國游客一直不回來,到今年下半年,往返中泰的航班可能要砍掉一大半。
目前每天從中國飛往泰國的航班約為136架次,但若中國游客數量持續下降,2025年下半年可能將有多達68%的航班被取消。
免簽了、打折了、請客了,為啥人還是不回來?
不是飯不好吃,是中國人都去了別人家的局。
人去哪了?
今年五一,去哪兒、攜程、飛豬的數據早就給出答案,日本熱度第一,包車訂單同比暴漲60%,韓國、新加坡穩定在熱門前三。
越南、老撾、烏茲別克斯坦這種原來“小眾”的目的地,現在也變成了中國游客可以“試一試”的地方。
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旅界實拍
這些地方有個共同點:沒有情緒負擔。
你不需要勸家人放心、不用擔心評論區陰陽怪氣、不需要在機場排隊被安檢特別關注。
你只是去旅個游而已。
反觀泰國的問題就在這,你讓人放松的能力變成了讓人猶豫的理由。
這就嚴重了,因為旅游行業最怕的不是臨時斷檔,是信任崩盤之后的慣性缺席。
什么意思?
意思是有人第一次放棄了泰國,轉投越南,有人本來猶豫,看到家人堅持后決定去日本保險一點,有人本來已經去過3次泰國,現在打算換個國家看看。
越南西貢柏悅酒店/旅界實拍
這些人不是永久流失,但一旦習慣改變,就很難回去了,這才是泰國旅游業者最擔心的地方。
現在泰國很努力,花了不少預算,喊了很多口號,也請了不少網紅背書,但搶救得早,不如預防得穩。
這種時候最打動人的,從來不是“你告訴我你有多好”,而是“感受到你變了”,中國游客的信任不是靠“秀出來”的,而是靠你至少安安靜靜運營一段時間,讓大家看到:“誒?現在好像真沒出啥事。”
畢竟失去一個市場容易,重建一個信任系統很難,中國游客沒把泰國永遠刪除,只是把它暫時歸檔了,而這個周期可能是一季,也可能是三年。
信任是用腳投票的,恢復要用時間投票。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中國游客不愛去泰國旅游了 ?歡迎在下方留言框與旅界君互動。
————END ————
歡迎來撩旅界主編微信:haoxi524(加群:公司職務+姓名,不備注公司信息一律不通過申請!感謝配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