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震撼了,原來孫吳大墓長這樣”“5000年前飛來一只鷹”……5月18日是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長三角地區接連新開3家考古遺址博物館:安徽的凌家灘遺址博物館、江蘇的蘇州考古博物館、浙江的杭州玉架山考古博物館先后對公眾開放,吸引一大波粉絲前往打卡。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考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以堅定的文化自覺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溯源歷史、尋脈中華,關心推動考古事業向前發展,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引前進方向。
自2023年,全國首家考古博物館建成開放以來,各地“考古博物館”悄然興起,為文旅注入新活力。
倉儲式陳列“解碼”考古學
新石器時代“7000歲”的陶人面像、二里頭遺址綠松石龍形器、商代象牙杯、周代銅犧尊……
2023年6月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歷史研究院內的中國考古博物館調研,仔細詢問最新考古發掘成果。
中國考古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國家級專業博物館,也是國內考古博物館的“樣板”。在這里,公眾不僅可以讀懂“何以中國”,還可以真正了解考古學。
在考古專家們眼里,如何通過展覽展示把考古工作的全流程展示給公眾,并通過多學科手段抽絲剝繭來解讀歷史,這是考古博物館和傳統歷史類博物館的根本區別。
在展廳里,觀眾會發現這里的文物大多不是獨立展示,而是采用倉儲式陳列,“還原”它們被考古發現時在地層中的樣子。中國考古博物館館長鞏文表示,考古學著重于研究遺跡和遺物的系列和類型,這就要求考古博物館的陳列不以展示精美的孤立文物為追求,而是以考古學文化、重要的考古學遺址來組織陳列展示。她說:“精品文物與成組器物有機融合,線圖描繪與圖版說明輔助鋪陳,使參觀者不僅可以細賞珍品之美,還能了解到文物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脈絡。”
考古博物館一開放即成頂流
這些年,公眾對考古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陜西考古博物館、洛陽考古博物館、蘇州考古博物館……越來越多的“考古博物館”應運而生,一開放即成頂流。
5月17日,江蘇首家考古博物館——蘇州考古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沒想到一開門就迎來了大客流考驗,一天接待了8000多名觀眾。”蘇州考古博物館館長、蘇州考古所所長程義坦言,沒想到一開館就成了網紅。“蘇州考古博物館和蘇州博物館老館面積差不多大,最大承載量在6000人左右,8000人次屬于超負荷運營。”
和中國考古博物館一樣,蘇州考古博物館在展陳上也是“倉儲式”,1200余件出土文物串聯起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吳國都城的文明序列。最惹眼的是被打包裝進展廳的虎丘路新村孫吳一號墓,面積足足150平方米,讓觀眾在博物館里就能體驗一把考古探秘的真實體驗。
凌家灘遺址博物館目前處于試運營階段,展出了約1100件(套)珍貴文物,聞名遐邇的玉人、玉鷹、玉龍等悉數亮相,為觀眾呈現了5000多年前長江下游先民們的生活圖景。
杭州玉架山考古博物館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5000年前,這里的先民種植水稻、加工玉器。正式開放后,觀眾可以在博物館里看文物,博物館外漫步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實地感受5000多年前文明之美。
四地牽手帶公眾實地下探方
文化傳承發展,同考古事業息息相關。
在蘇州考古博物館正式開放之際,一個江浙滬皖四地考古遺址博物館研學計劃也同步達成。
蘇州考古博物館、上海崧澤博物館、杭州玉架山考古博物館、安徽凌家灘遺址博物館長三角四地考古博物館共同啟動長三角考古遺址博物館研學活動,深入交流展示長三角地區考古遺址文化內涵,創新供給考古研學產品,推進考古成果全民共享。
知所從來,方明所往。考古是一門觀往以知來的學科。
程義告訴記者,考古研學不是走走看看,而是真的走向田野,走下考古探方,拿起標本,實地進行考古體驗。“通過考古研學,可以讓公眾真正了解考古是怎么回事,了解中國的文化根脈。”
除了長三角地區的考古研學,蘇州考古博物館未來將和陜西考古博物館互動,組織開展實地考古研學活動。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胡玉梅 高達/文 高達/攝
(部分圖片由凌家灘遺址博物館、文博圈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