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5月17日電(記者趙洪南)讓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不再沉睡于倉庫,而是讓更多人看見。國際博物館日前夕,記者走進遼寧考古博物館,與那些曾深藏庫房的出土文物,開啟一場近距離的“對話”。
這座隸屬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博物館,是東北地區首家以考古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博物館由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舊辦公樓改造而成。
遼寧考古博物館展廳。新華社發
步入一層展廳,這里展示著紅山文化考古的最新成果。紅山文化是我國北方史前時期重要的一支考古學文化,距今五六千年。遼寧朝陽的牛河梁遺址屬于紅山文化中晚期,被確定為“古國時代”第一階段代表。紅山文化也成為遼寧考古博物館重點打造的展覽內容。
展廳內,遼寧省內各個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吸引著參觀者的目光。玻璃展柜中,一件馬鞍橋山遺址出土的“石雕跽坐人像”借助全息數字技術進行著360度展示,這件高不足3厘米的“石雕跽坐人像”雙膝彎曲,臀部坐在腳踝上。
遼寧考古博物館館長李霞說,馬鞍橋山遺址位于朝陽市建平縣,是一處紅山文化早期遺址。2019年至2024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進行了連續五年的考古發掘工作。如今,這件遺址內出土的珍貴文物在此展出,可以讓公眾及時了解紅山文化的最新考古發掘情況。
為了讓紅山文化不那么晦澀難懂,博物館還開設了以紅山人為主題的展覽。在這里,觀眾可以了解到“紅山人長什么樣”“紅山人壽命有多長”“紅山人患有什么疾病”等內容。為了讓觀眾了解這些隱藏在文物里的信息,策展人通過擬人化敘事,將紅山文化轉化為生動故事;為了激發青少年對考古學的興趣,策展人特意設計了“為紅山人體檢”的互動環節,觀眾只要輕觸展示屏,就能看到還原后的真實紅山人樣貌,并看到一張專屬于紅山人的數字體檢表。
“希望通過這些考古出土文物專業化與沉浸式的展出,讓公眾了解遼寧考古的成就,也讓公眾離考古更近一些。”李霞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