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5月17日電(記者樊欣陽、王怡靜)自2024年開館以來,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迅速引發關注,參觀人數持續上升,暑假期間單日客流量近4000人次。不少游客慕“考古”之名前來,一睹晉陽古城遺跡中的建筑基址、道路、水系等。
圖為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外景。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位于太原市晉源區晉陽古城遺址南側,是晉陽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構成部分。博物館核心展區以“晉陽雄異”為主題,展出近1000件文物,以在各個時期周邊墓葬出土的壁畫、青銅器、陶瓷器、墓志為主。
從爆火的“古人跟你比個耶”的唐郭行墓壁畫,再到實景還原的水利樞紐設施建筑基址坑,參觀者發出“為什么唐代壁畫上有如此‘現代’的手勢?”“為什么考古挖到這一地層就停止了”等一系列問題。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館長趙濤說:“極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我們博物館游客最突出的特征。”
館長趙濤從事晉陽歷史文化研究16年。日前,他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圖為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的唐郭行墓。新華社發
記者:哪件文物是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的“網紅”?
趙濤:網紅文物當屬我們館的唐郭行墓,它之所以受到關注,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唐郭行墓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它是截至目前太原地區發掘出土面積最大的唐代壁畫墓,壁畫內容是太原地區唐墓中典型的樹下人物圖;此外,甬道壁畫及仿門樓建筑圖案,是太原地區的首次發現。二是壁畫中難以解讀的圖案意趣引發游客關注。比如剪刀手這個動作很有現代性,很多人一進博物館就會問“你們那幅比耶的壁畫在哪?”“為什么在唐代就有這樣的手勢?”,然后大家就會去壁畫前比耶合影,發布在網絡上。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唐郭行墓的熱度就有了。
記者:博物館如何接住“網紅”文物帶來的流量?
趙濤:我覺得還是得回應公眾關切,找到公眾對博物館文物的興趣點。比如唐郭行墓壁畫,大家對這個文物好奇心很重,我們就需要加強對壁畫的研究,從專業角度推動公眾對壁畫的認知,回應公眾對“剪刀手”含義、壁畫內容、棺床設置等內容的關注;而且還得采用“接地氣”的講法。另一方面,我們要推動舉辦一些社教活動,比如兒童臨摹、專家講解等,從繪畫藝術角度,加強公眾對墓葬壁畫的認知,使得這組墓葬壁畫無論在專業上還是趣味上,都能和公眾更好互動。
圖為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與考古有關的布景。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記者:公眾對博物館最感興趣的是什么?
趙濤:我們叫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公眾普遍對“考古”感興趣。我們博物館距離市區位置較遠,很多前來參觀的人都是慕名而來,大家對國家的考古工作很好奇,回答有關考古的環境、考古工具的作用、“探方”為什么要挖成現在的形狀等問題是我們博物館講解員的“家常便飯”。
記者:博物館還有哪些特色?
趙濤:我們博物館為對考古感興趣的全年齡段公眾提供了解考古文化的機會。除了在講解詞方面增加與考古有關的內容,我們博物館還會定期舉辦走進考古遺址的活動,由考古工作者帶領考古愛好者和志愿者深入遺址發掘現場,以專業視角解讀太原沉睡千年的古城遺跡。除此以外,我們還是一座“親子博物館”,開館以來,我們舉辦了很多場以“考古”為主題的研學體驗活動,例如讓孩子在模擬考古現場的沙坑中體驗考古挖掘的過程、體驗簡單的考古修復工作,如壁畫、瓷器修復、瓦當拓印等。
圖為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舉辦的研學體驗活動。新華社發
記者:未來如何做公眾喜歡的博物館?
趙濤:一是對博物館展品的詮釋更加大眾化,多用公眾聽得懂的語言、喜歡的案例和文物背后的故事來傳遞文物信息;另一方面,通過有針對性的社教活動,進一步拉近進博物館和觀眾的距離,讓觀眾特別是青少年通過這些活動,了解考古知識和文物保護工作,增加對考古和歷史的興趣。未來,開放遺址公園的考古現場展示和社教活動是我們的工作重點。我們將通過數字和AI技術,做好考古發掘現場的數字還原和模擬展示,更好地讓公眾了解考古工作,感受考古文化的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