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 虎說天下
俄羅斯談判代表、總統特別助理弗拉基米爾?梅金斯基在伊斯坦布爾會談中的一番發言堪稱 “魔幻現實主義” 現場。他先是宣稱 “準備打一年、兩年、三年 —— 無論多久”,還搬出俄羅斯與瑞典交戰 21 年的歷史來彰顯 “持久戰決心”,接著又以彼得大帝為例,強調 “當年英法資助彼得大帝,才讓俄羅斯擊敗瑞典”,試圖論證 “西方援助烏克蘭無效”。
梅金斯基的歷史類比存在致命邏輯斷裂。彼得大帝時期的俄羅斯與當下處境截然不同:18 世紀的俄羅斯主動向西歐學習技術、引進人才,通過開放改革實現國家崛起,而如今的俄羅斯因與西方對抗被全面制裁,軍工依賴伊朗無人機、朝鮮彈藥,經濟靠能源出口勉強支撐,連蘇聯時期的 T-62 坦克都得重啟生產線。
彼得大帝的成功源于 “融入世界”,而當前俄羅斯的困境恰恰因 “對抗世界” 而生,用前者的歷史論證后者的合理性,著實荒誕。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梅金斯基提到的 “瑞典因長期戰爭衰落”,反而像是對俄羅斯的預言。瑞典曾是波羅的海霸主,卻在 21 年戰爭中耗盡國力,最終從強國淪為二流國家。如今俄羅斯在俄烏沖突中陷入僵局,西方制裁導致 GDP 萎縮、能源收入銳減,47% 的國內民眾認為 “不應繼續戰爭”,年輕一代對 “封閉對抗” 的質疑聲漸起。
當梅金斯基喊出 “打 21 年” 時,國際社會看到的不是 “威懾力”,而是一個試圖用歷史輝煌掩蓋現實困境的大國的焦慮 —— 就像一個人頻繁炫耀祖先的財富,往往是因為自己口袋空空。
從現實層面看,俄羅斯的 “持久戰” 論調底氣不足。戰爭打了三年多,俄軍既未實現 “閃電戰” 目標,也未展現消耗戰優勢:精密武器庫存告急,無人機零部件 70% 依賴進口,西方對烏軍事援助從防御性武器升級為遠程導彈;外交上,俄羅斯在聯合國僅獲 4 國支持,土耳其、印度等關鍵國家保持中立,“準盟友” 的援助力度與彼得大帝時期英法的 “戰略投資” 不可同日而語。
梅金斯基試圖用歷史證明 “西方援助無效”,卻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當年的俄羅斯是 “被資助的潛力股”,如今的俄羅斯是 “被孤立的對抗者”,角色轉換間,勝負的天平早已傾斜。
這場談判中的 “歷史秀”,本質是俄羅斯認知偏差的縮影。當權力精英沉迷于 “帝國懷舊”,用對抗思維看待國際秩序,就必然會陷入 “用過去的邏輯解決現在的問題” 的怪圈。
彼得大帝的改革讓俄羅斯走向強盛,而當下的俄羅斯若想破局,需要的不是重復 “戰爭萬能論”,而是正視時代變化:全球化時代,沒有哪個國家能靠 “閉關鎖國” 持續強大,長期對抗只會加劇資源枯竭、內部撕裂。
梅金斯基的發言無意中道破了一個殘酷現實:如果俄羅斯繼續沿著 “持久戰” 的老路走下去,等待它的可能不是 “勝利”,而是如同瑞典般的國力透支 —— 畢竟,歷史從不重復細節,但總在重復規律。
更多精彩資訊分享公眾號:明公讀書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