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梁又一次站到了聚光燈下,這回不是教練席,也不是國乒掌門,而是掛上了聯合國運動會大使的新身份,這事一出,球迷圈、體育圈、網友們全都炸開了鍋——有人點贊說這是國乒榮耀升級版,也有人疑惑,乒乓球之外,劉國梁到底能玩出什么新花樣,不過這事擱歷史長河里一看,劉國梁確實一直是敢于突破、樂于折騰的那一掛,畢竟從球員到教練再到管理者,他每一步都玩出點新東西,這次官宣,更多像是國乒老將的又一次自我挑戰,你說巧不巧。
往回翻劉國梁的履歷,很多細節其實早就埋下了今日轉型的伏筆,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那一場,直拍橫打驚艷全場,成了中國男乒第一個大滿貫,后來世界杯、世乒賽,獎杯拿到手軟,這些都不稀奇,真正讓他出圈的,是退役后那一手“魔鬼教練管理,馬龍、張繼科、許昕這幫國乒中流砥柱,哪個沒吃過劉指導的狠話和高強度點撥,張繼科說過,劉國梁能一眼看穿他們疲憊和漏洞,這種“懂行的感覺,才是國乒常年不擺爛的底氣所在,這次他卸下中國乒協的擔子,轉身去聯合國運動會當大使,說白了就是帶著中國經驗去講世界故事,看著輕松,實則壓力山大,畢竟國際舞臺不會慣著你這一套。
劉國梁當年執掌乒協,搞了個“第三次創業,把乒乓球賽事拉進了商場、社區、校園,成都公開賽那會,觀眾席自拍桿一片,年輕人直播比賽,飯圈跟拍和爭議也隨之而來,面對質疑和對噴,乒協辦公室常常燈火通明,大家整理榮譽證明材料,靠事實說話,這種職業精神就像張繼科說的——二十年如一日的早出晚歸,誰還敢評價國乒不努力,劉國梁的改革思路其實很簡單:讓乒乓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場閉門造車的比賽,這種理念放到國際賽場上,未必能原封不動搬過去,但傳遞中國體育人吃苦、專注的精神,絕對沒跑。
說到新崗位,聯合國運動會大使這頂帽子,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現實意義其實很微妙,運動會會旗升起來的時候,劉國梁沒整什么豪言壯語,就是一句“看到不同膚色運動員擁抱,志愿者頂著烈日維持秩序,我更加確信體育的力量,沒啥套路,但說實話,這種場面誰看了都得點個贊,體育本來就該有溫度,劉國梁在新崗位上,行程排得滿滿,每天清晨堅持跑步,用汗水開啟一天,這種自律和敬業,跟他以前國乒隊長、乒協副主席的角色一脈相承,身份變了,習慣沒變,態度更沒變。
馬龍的反應挺有意思,被問到老師新職務怎么看,馬龍輕輕摸著自己的球拍膠皮,說劉指導老講,球拍的兩面膠皮就像人生的AB面,現在老師去世界舞臺翻開新篇章,這話其實挺有畫面感,國乒師徒一起摸爬滾打那么多年,這種默契不是裝出來的,有人會說馬龍情商高,但更多是發自內心的敬重,畢竟國乒這幫人,誰不是在劉國梁的嚴厲和關懷下長大的,馬龍的祝福,也是所有球迷的心聲。
當然,也有不少網友擔心,劉國梁離開乒協后,國乒會不會失去“主心骨,畢竟這幾年外部環境變化快,年輕球員壓力大,乒乓球的全民基礎雖好,但職業化、市場化的路還長,現在“飯圈化爭議一波接一波,各種對噴、擺爛、點贊回懟,搞得輿論場烏煙瘴氣,不過話說回來,中國乒乓球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一兩個人的光環,而是一代代人“傳幫帶的傳統,劉國梁的離開未必是壞事,或許能倒逼乒協和球員們更自主成長,真正把乒乓球帶入新的周期。
其實放眼世界體壇,能像劉國梁這樣一路升維打怪的,還真不多,很多頂級運動員退役后就慢慢淡出江湖,能像他這樣不斷折騰、不斷試錯,還能帶領團隊進步的,基本是少數派,國際乒聯近年也在努力推廣乒乓球,但中國經驗能否被世界認可,最終還是要看“講故事的能力,這點上,劉國梁的角色很關鍵,畢竟他是真正“懂球的人,也是能讓外國人聽懂中國故事的人。
結尾再說一句,劉國梁在聯合國運動會閉幕式上說了句“謝謝,全場掌聲跨越語言和國界,這不是煽情,是事實,體育最打動人的地方就是這種共鳴——身份變了,精神沒變,劉國梁依然是那個“不懂球的胖子,但他用行動告訴所有人,真正的體育精神,不會因為職位的變遷而褪色,未來他要面對的挑戰也許更多,但只要他還在場上場下折騰,中國體育人就一直有故事可講,就像網友說的,“期待劉指導繼續奔跑在世界各地,留下更多中國印記,問題來了,誰會是下一個劉國梁,或者說,下一個“懂球的中國體育人,又會帶來什么新風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