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枯水季,長江中下游的水位總會牽動無數人的心。
最近幾年,長江水位屢創新低,鄱陽湖更是出現大面積裸露的湖床。而與此同時,三峽水庫底部泥沙堆積的數字悄然增加,累計已超20億噸。
那既然水庫泥沙已經堆積如山,眼下下游又缺水,為什么不趁機將這些淤沙一并清理,既恢復庫容,又減少未來隱患?
一、
在長江邊上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對近幾年江水的變化印象深刻。去年秋冬,湖北宜昌和江西南昌的漁民們發現,往年水面遼闊的江段變得異常平緩,許多原本被水淹沒的灘涂裸露出來,漁網撒下去,水面比膝還淺,魚兒也少了。
鄱陽湖是長江下游最大的淡水湖,素有“江南之腎”之稱,每年夏秋之交,湖區通常會漲水、農田也需灌溉。但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湖水消退比往年快得多,很多地方還沒到春節,大片湖床已經干裂,岸邊的農民看著耕牛陷進泥里,無奈地搖頭。
這幾年,不論是新聞報道還是親身見聞,大家都能感受到長江和鄱陽湖水量的變化。環保志愿者王老師記得,2022年秋天,有一位漁民拍下了鄱陽湖近乎見底的視頻,湖床龜裂,昔日的碧波蕩漾只剩了水塘和裸露的泥沙。這種情形在年長一輩的記憶中,幾十年難得一見。
與此同時,每年水利部門的官方消息都提到三峽庫區泥沙淤積問題愈發突出。根據2023年《中國河流泥沙公報》,三峽水庫自2003年試運行以來,淤沙量已累計超過20.8億噸。
很多關心水利的普通人就會問:既然三峽庫區底部泥沙堆得這么厚,眼下水位這么低,為啥不趁枯水期組織清淤?難道要一直放任泥沙積壓,等到影響到三峽大壩安全再想辦法嗎?
現實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簡單。一位退休水電站工程師坦言,三峽水庫泥沙問題其實早就在設計之初被考慮在內。可隨著氣候變化、降雨減少、流域水土流失等多重因素疊加,庫區淤沙的確已成為不能回避的現實問題。
長江的泥沙主要來自上游,四川、云南等地山體坡陡谷深,降雨時大量土石被沖入河道,最終匯入三峽庫區。大壩蓄水后,水流流速減緩,泥沙自然就逐漸沉降在庫底。三峽蓄水的二十多年間,泥沙淤積不僅讓庫底地勢發生改變,防洪庫容也出現了微小但持續的減少。
尤其在每年旱季,三峽庫區的水位調度和蓄水都十分謹慎。枯水期既要保障下游用水,又要維持電力生產和航運需求。有人建議,趁這段水位較低、部分庫底裸露的時候,組織大型機械或挖泥船下去清理泥沙,豈不一舉兩得?但實際上,這件事情面臨著復雜的技術和生態難題。
二、
關于三峽水庫泥沙清理,最先擺在面前的就是技術難題。三峽水庫表面看是一個巨大的湖面,實際上水體深度極大,正常蓄水位時水深就有175米,最深處超過300米。市面上常用的抽沙船、挖泥船,作業深度大多只有幾十米,想要深入庫底,幾乎是“蜻蜓點水”。
有的網友提議,可以用大型疏浚船,比如我國自主研發的“天鯨號”“天鯤號”這樣的世界級挖泥船。這類設備在外海填海造陸上表現優異,但長江水庫和海域環境截然不同。首先,庫區地形復雜,水下有大量巖石、礫石和不規則沉積層,疏浚船體積龐大、吃水深、作業空間有限,無法適應長江水域的特殊環境。即使能進入部分庫段,清理的泥沙大多分布在極深的位置,現有機械設備難以有效觸及和搬運。
再者,泥沙的顆粒組成非常復雜。與黃河不同,長江攜帶的泥沙并非全部細膩軟土,很多區段混雜有粗砂、礫石甚至石塊。這意味著普通的抽沙船根本無法分離和泵吸,而高能射流、絞吸式船只需要耗費更大的能源和技術投入,依舊無法根本解決泥沙分層堆積的問題。
即便技術可以突破,經濟上的投入也不容小覷。根據國內疏浚行業的估算,清理一噸水庫泥沙的平均成本在15元以上。如果要清除全部20億噸泥沙,直接投入就將超過300億元。這是一筆巨大的開銷,遠遠超過三峽水庫一年的發電收入。
更重要的是,清理出來的泥沙沒有多少實際經濟價值。建筑業所需砂石有嚴格規格,長江泥沙過細、含雜質多,根本不適合用于混凝土。填埋、造地更不現實,運輸和二次處理同樣需要巨額投入和生態評估。
經濟賬之外,還有生態風險。水庫底部泥沙中往往含有有機物、重金屬等污染物質,長期沉積后已形成穩定分層。大規模清淤勢必攪動底泥,大量有害物質隨水體釋放,不僅會導致庫區和下游水質惡化,還可能引發魚類大面積死亡、水生生物失衡。2018年和2015年,重慶奉節、湖北宜昌局部試點清淤,就曾發生過下游水體溶解氧驟降,幾十公里內魚群死亡的事件,最終不得不叫停工程。
在這種多重約束下,大規模清理三峽泥沙不僅是“技術+經濟+生態”三道檻都很高,更有可能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水庫管理單位不得不權衡利弊,采取更為折中的策略。
三、
既然不能大規模清淤,難道就只能坐等泥沙積壓,三峽水庫未來真的會“被泥沙淤死”嗎?其實,三峽工程建設之初,工程師和專家團隊就對泥沙問題作了細致的前瞻設計。
所謂“蓄清排渾”,即在枯水期蓄清水、利用高水位發電;汛期則適當降低庫水位,通過洪水帶動泥沙自然下泄。大壩設計有22個深孔、8個排沙孔和2個沖砂孔,專門在高水位和洪水季打開,把泥沙沖向下游。三峽每年能夠排走約1億噸泥沙,雖然依舊有一部分沉積,但能有效減少庫區上游泥沙淤積速度。
此外,三峽庫區上游的四川、云南等地,近年來也持續開展水土保持工程,種樹造林、修梯田、治理水土流失,減少了源頭泥沙進入長江的總量。從2003年到2023年,長江上游部分區域的入庫泥沙量較20年前下降了三成左右。
當然,泥沙淤積是所有大型水庫的“通病”,不僅中國,像美國的胡佛水庫、埃及的阿斯旺水庫等,都面臨著類似問題。世界范圍內尚未有完全經濟、高效又生態友好的大規模清淤方案問世。更多的是依靠科學調度、周期性排沙和流域綜合治理,來保持水庫的長期運行和安全。
至于長江中下游和鄱陽湖的缺水問題,表面看和三峽水庫緊密相關,實際上主因在氣候變化、流域降雨減少。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長江流域年降雨量連續偏低,流域內的水體補給減少是造成湖區干涸的主要原因。三峽水庫在調度上不僅沒有“攔水”,反而通過枯水期加大下泄流量,每年為下游補水數十億立方米,盡力緩解沿線城市和農業的用水需求。
關于未來,業內普遍認為,要解決泥沙問題,根本還在于源頭治理和技術進步。一方面,需要繼續加強上游生態保護,減少水土流失;另一方面,研發新型的環保疏浚設備或生態清淤方案,逐步提高底泥資源化利用效率。也有專家建議,定期通過水庫調度,將泥沙“分區管理”,將對大壩影響最小的區域集中堆存,保證主庫區和航道安全。
如今,三峽水庫每年都要根據防洪、發電、航運和生態的綜合需求進行精細調度。枯水期優先保障下游用水,汛期適當降低水位,為排沙騰出空間。這是一套科學、動態的系統治理方案,遠比單一“清淤”來得復雜和嚴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