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全線建成到今天,三峽大壩已屹立在長江上游將近19年。這座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全長2309米、高181米的“巨獸工程”,一度飽受爭議,也曾被譽為“中華民族夢的起點”。
但人們始終關心兩個問題:三峽,值不值?能用多久?畢竟,一座大壩不僅要發電,更承擔著防洪、航運、供水的國家級任務。如果不能持久運行,投入再多也是一場豪賭。
當年花了2000億,如今收回來了嗎?
三峽大壩總投資約2000億元,其中三峽電站本體工程投資900多億,其余用于移民搬遷、航運改造、防洪配套等工程。這個數字在1990年代,是天文級別的預算。
那么,現在收回成本了嗎?答案是:早就回本了。
根據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發布的數據,三峽電站從2003年第一臺機組發電以來,截至2023年累計發電超過1.萬億千瓦時,創收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
光是電費收入就已覆蓋初始投資的2.5倍以上。而且這還不包括防洪減災、航運增效、生態改善等間接經濟收益。
它能用多久?真的只有50年壽命?
網上有一種說法流傳甚廣,說三峽大壩的壽命只有50年,到2050年就要“退休”。這其實是對“大壩壽命”概念的誤解。
公眾常常將“大壩壽命”理解成像商品保質期一樣的硬性截止時間,但在工程實際中,大壩的壽命不僅取決于混凝土結構本身的強度,更關鍵的是運維方式、技術更新、泥沙處理能力、地質變化監測等綜合管理能力。
先說結論:三峽大壩目前運行狀態良好,預計可安全服役100年以上,甚至150年也不是問題。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之一,三峽大壩采用的是重力式混凝土壩體結構,本身沒有“消耗性部件”,抗壓能力極強。類似的國外工程早已驗證其“高齡可用”:
比如1936年建成的美國胡佛水壩,至今仍在正常運作,壽命已接近90年;還有瑞士的格林達瓦大壩已運行超過80年,仍未出現大規模結構性問題。
中國水利專家團隊曾對三峽壩體進行過地質掃描、結構疲勞測試、震動荷載模擬等評估,得出結論:壩體穩定性高于設計標準,尚無發現嚴重老化、開裂跡象。
那為什么說它“可能短命”?主要是對“泥沙淤積”問題的擔憂。
長江上游每年攜帶泥沙量超過5億噸。如果全部沉積在庫區,確實會逐漸減少蓄水能力、影響發電效率。尤其是在建壩初期,外界對“庫區被填平”的擔憂甚囂塵上。
但現實是:三峽大壩建成后,國家水利部每年組織實施科學的“調水調沙”方案,例如利用每年汛末、枯水前的“排沙調度窗口”,通過底孔排沙、側流沖刷等方式將部分泥沙排出大壩下游。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三峽庫區泥沙累計淤積量為16億立方米,僅為設計容許值的一半,年均增長也已趨于穩定。
因此,不存在“幾十年后庫區變沼澤”的問題。通過精準管理與科技手段,三峽的壽命可以繼續延長,并適應未來的水文挑戰。
除了發電,它到底還有什么用?
許多人只把三峽當成“超級發電廠”,但事實上,它的核心戰略意義遠遠超過了“賣電賺錢”。
防洪功能才是三峽的“國家級硬核價值”。
長江中下游流域,長期以來是中國水災最頻發的地區。1998年的特大洪水導致4000多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600億元,被認為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一次自然災害。
正是這次災難,加速了三峽大壩后續蓄水、調度系統的建設完善。
2003年起,三峽逐步承擔起“汛期削峰”的功能。其可用防洪庫容達221億立方米,在關鍵時刻可以攔截近一半以上的洪峰流量,相當于一次性騰出8個杭州西湖的空間。
2020年“長江第五號洪水”來襲,三峽水庫攔蓄洪水量達191億立方米,成功減輕下游壓力,武漢、南京等城市因此逃過了“大水圍城”的危機。
有研究測算,僅2020年一次削峰防洪,就為下游沿岸城市避免了超過2000億元的損失。
除了防洪,三峽還是長江航運的大推手。建壩前,重慶到上海的貨船需要頻繁繞行、換裝,航道條件差、通行能力低。
而如今,三峽船閘和升船機每年可通行超過1.4億噸貨物,平均過壩時間從過去的兩天壓縮到不足6小時,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使重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長江經濟帶”西部樞紐。
2023年,長江干線貨運量超過29億噸,其中三峽通航能力直接支撐了上游五省市的工業物流和出口通道。
另外,三峽還起到穩定電網、調節南北能源流向的作用。
比如,夏季華東、華中用電高峰期,三峽的“日調節”能力可支撐華東電網30%以上的穩定電力供給。它就像一個巨型“電力水庫”,哪里緊張,就調去哪兒,哪怕西部發電,東部用電,也能實現“長距離調峰”。
所以,三峽大壩絕不僅僅是一個發電工程,它是一個橫跨能源、防災、交通、流域治理的多功能超級基礎設施。
為何還會有人質疑它?
一個原因是,三峽確實犧牲了很多。
它帶來了百萬移民遷徙、生態棲息地變遷、水位變化引發的滑坡和水土流失風險,這些都是事實。
而且,三峽也不是萬能的。2023年夏天,部分中下游洪水依然嚴重,這并不是三峽“沒用”,而是氣候極端變化加劇,導致整個流域洪峰分散、總量超標。
再強的蓄水系統,也無法“包治百病”。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從“三峽思維”走向“流域協同思維”,一座大壩永遠不等于一個流域的治理方案。
一座水壩撐起的不止電網,更是國家信心
三峽不是完美的,但它是中國工業化、現代化的一道里程碑。
它的壽命,遠遠不是50年那樣的“倒計時”,而是在持續優化與技術更新中不斷延伸。它早已回本,而且還在持續“賺錢”。
更重要的是,它教會我們一個國家級工程不只是“建起來”,更要“用得穩”“管得住”“撐得久”。
三峽之后,中國還要面對更多的能源挑戰、生態課題,但它留下的是制度能力、技術積累和工程信心。這,才是三峽最大的“利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