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是我國唯一位于內陸腹地的直轄市,該市80%的土地都為山地,因此有著山城之稱,那么,重慶地勢復雜,極端地形落差巨大,為何還會成為我國大后方的中心呢?
山城重慶-中國大后方的中心
重慶東臨湖南湖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陜西,總面積8.24萬平方公里,因該市中部和西北部是山地丘陵,東南有大巴山和武陵山綿延千里,東側有巫山,南側有大婁山,境內山高谷深,山地和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98%,平原僅有2%。因此,重慶有著山城之稱。
除了山城,重慶還有一個別稱,名為江城,長江與嘉陵江在此交匯,受地形影響,迫使兩江呈帶狀延伸,河流深切侵蝕,進一步切割出峽谷、陡崖、臺地等復雜地形,這種山水相依的獨特地理狀態,使得重慶城市樓宇多依山而建,路網層疊交錯,形成了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獨特景觀。
按理說,重慶復雜的地理環境應該會成為制約其經濟發展和交通建設的最大阻礙,但重慶不僅交通便利,還是我國大后方的中心城市。
重慶為何能成為我國大后方的中心
從地形上來說,重慶四周形成的天然屏障,使其處于腹地相對比較封閉的環境中,這種地形使其具備易守難攻的“天然堡壘”優勢,自古代冷兵器時期,便是我國的軍事要沖。
并且重慶雖然山地眾多,但西北有四川盆地,四川盆地面積高達26萬多平方公里,該盆地周圍被山川環繞,在巫山、大巴山、橫斷山、大婁山之間,西接青藏高原,南有云貴高原,地理環境相對封閉,盆地內土壤肥沃,非常適合農業生產,因此這里孕育了燦爛的古蜀文明,與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并行。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后,便將這里作為戰略后方,因此需要開發農業支撐秦朝在這地區后勤補給,推進大一統速度,而四川盆地屬長江水系,包括嘉陵江、岷江、沱江、赤水河等,最終都將匯入長江,但受地形、氣候等因素影響,經常形成洪澇災害,尤其是岷江從川西高原流入成都平原時,因形成了270多米的“懸江”,洪水期泛濫成災,導致成都平原西澇東旱,嚴重影響農業生產,而因玉壘山在岷江東形成阻擋,導致江水南移,加劇了東西旱澇不均的情況。
為了治理岷江水患,實現農業灌溉,李冰父子通過開鑿寶瓶口,修建魚嘴分水堤以及飛沙堰,分引岷江水,使得成都平原真正成為人杰地靈的“天府之國”。
另外,長江作為黃金水道,從重慶穿流而過,為重慶的物資運轉提供便利,其境內通航河流多達136條,一旦爆發戰爭,重慶可通過長江直達上海南京等東部重要城市,成為長江上游大后方與外界連接的關鍵生命線。
另外,境內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包括鐵礦、錳礦、鋁土、鍶礦等,尤其是鍶礦,儲量和質量位居我國之首。
重慶這種地理、資源等多方面的稟賦,使其在抗戰期間,成為民國的戰時首都,更是成為我國抵御日軍機械化部隊向內陸推進的關鍵防線,據統計自1938年至1943年,日軍曾對重慶發起了超200次空襲,但無一次取得全面攻占。
隨著民國遷都,大量內地工廠也隨之遷往重慶,促進了重慶的工業發展,使其成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擁有包括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汽車、化工、冶金等多個工業部門,其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在戰時可迅速轉化為戰略物資的生產能力,從而保障國家的戰略需求。
如今的重慶仍肩負著重要使命,該市是全國唯一兼具水、陸、空、生產服務、商貿服務“五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城市,也是中西部最強經濟支撐力,2024年GDP達到了3.22萬億元,這也使得重慶在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等戰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
這座歷史合力塑造的“戰時堡壘”,如今仍是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中內陸戰略支點、西部經濟中心和對外開放新高地的戰略大后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