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2日,臺北一場春節餐會上,臺灣政壇的重量級人物鄭麗君剛說完一句挑釁性的話,就被老牌藝人鄭惠中狠狠扇了一巴掌。
那句話是什么?“臺灣永遠不會是中國的一份子”。這話一出口,現場的氣氛瞬間凝固,隨后一記耳光打破了沉默。
鄭麗君是誰?
她為啥這么惹爭議
先說說鄭麗君這個人。她不是一般的政客,而是民進黨里的核心人物,1969年出生在苗栗縣,家里背景有點復雜——她爸是跟著蔣介石撤到臺灣的國民黨軍人。
按理說,她應該有點“統派”基因吧?結果恰恰相反。她考上臺大哲學系,還在學校搞了個掌中劇團,腦子靈光得很。
后來跑去法國巴黎第十大學拿了個哲學碩士,差點讀完博士,回臺后在東吳大學教政治學,順便混智庫圈子,履歷亮瞎眼。
2004年,她才35歲就當上了“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創下最年輕部會首長的紀錄。
2012年到2016年,她當過不分區“立委”,主推文化和教育改革。2016年蔡英文上臺后,她直接被提拔成“文化部長”,成了民進黨文化政策的大腦。
這姐們兒上任后干的事兒可不小——大力搞“去中國化”和“去蔣化”。
啥意思?就是改教科書,砍掉跟中國有關的歷史內容,還推著拆蔣介石像。
這招在綠色陣營里是大受歡迎,覺得是在保衛臺灣的“主體性”,但在藍色陣營和不少老一輩人眼里,這就是在挖他們的根。
鄭麗君的政策讓她的名聲兩極分化。
支持她的人覺得她有膽識,是“臺獨”理念的鐵桿推手;反對她的人恨不得跳起來罵她數典忘祖。她這人吧,聰明是真聰明,硬氣也真硬氣,但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你說,她站在臺上說“臺灣永遠不會是中國的一份子”,這話能你覺得能說嗎?鄭惠中又是什么人?
為啥忍不住動手
再看看扇巴掌的主角——鄭惠中。她不是什么流量小花,而是1950年代出生的資深藝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臺灣電視劇圈混得風生水起。
跟鄭麗君一樣,她爸也是國民黨軍人出身,所以她對蔣介石、對兩岸文化聯系有種天然的認同感。
她不是那種光會演戲的花瓶,生活中還挺有擔當。30多年前,她出過一場車禍,腿腳落了殘疾,只能拄拐杖走路,可她沒閑著,跑去做消防知識的志愿者,硬是靠毅力撐了下來。
鄭惠中這人,骨子里有股老派藝人的倔強。她覺得蔣介石是臺灣的根基,拆他的像、抹掉他的歷史就是在毀傳統。
這觀點跟鄭麗君的“去蔣化”完全對著干。她平時也不是沒脾氣的主,看到臺灣的文化政策越走越偏,心里早就憋了一肚子火。
2019年那天,她本來是去參加個春節餐會,結果聽到鄭麗君那句“臺灣永遠不會是中國的一份子”,直接炸了。
她拄著拐杖沖上去,甩手就是一巴掌。這巴掌是沖動嗎?是,但背后那股情緒,早就醞釀了很久。
說到這兒,你可能好奇了:一個老藝人,真有這么大火氣?這事兒可不是單純的個人恩怨,而是兩種觀念的正面碰撞。
鄭惠中的巴掌,扇的不僅是鄭麗君的臉,更是她眼里那套“去中國化”的政策。一巴掌扇出啥動靜?
臺灣社會炸開了鍋
事情發生在2019年1月22日,臺北神旺大飯店的一個春節聯歡餐會上。鄭麗君作為“文化部長”受邀講話,聊了聊臺灣的民主和文化政策,順便強調了一下臺灣的“獨特身份”。
講完她端著酒杯去敬酒,氣氛還挺和諧。結果走到鄭惠中那桌,劇情急轉直下。67歲的鄭惠中突然起身,拄著拐杖沖過去,啪的一聲,扇了鄭麗君一耳光。
那聲音在宴會廳里回蕩,所有人都懵了。鄭麗君捂著臉,臉頰紅了一片,但她沒發火,硬是撐著場面跟幾桌人寒暄了15分鐘才離開。
鄭惠中呢?扇完人就淡定坐回去接著吃飯,好像啥也沒發生。現場的記者眼疾手快,拍下照片和,立馬傳遍了網絡。
這事兒一曝光,臺灣社會徹底炸了鍋。有人罵鄭惠中沒素質,覺得意見不同也不能動手;也有人挺她,說她是為傳統發聲,扇得好。
網上吵翻了天,有人調侃這是“官逼民反”,有人喊著要嚴懲暴力。當天晚上,鄭惠中在臺北市議員應曉薇陪著下開了記者會,承認自己失控,向鄭麗君道歉,但話鋒一轉,又說“去蔣化”是錯的,還爆了個料:她本來想扇兩下,沒來得及。
第二天,她親自跑去“文化部”道歉,可輿論還是沒消停。當局以“妨害公務罪”調查她,最重能判三年,但鄭麗君沒告她,最后這事兒就這么不了了之。
這巴掌扇完,臺灣的裂痕暴露得更明顯了。綠色陣營忙著譴責暴力,藍色陣營卻有人暗暗叫好。
社會分成兩派,吵得不可開交。這還不算完,后續的發展更讓人瞠目結舌。
倆人一個高升一個不服輸
這事兒過后,鄭麗君沒退縮,繼續干她的“文化部長”直到2020年5月,說是為了完成政策目標才辭職。
辭職后她也沒閑著,2024年4月被新上任的賴清德拉去當“行政院副院長”,管文化、教育、科技,地位更上一層樓。
她的事業蒸蒸日上,但爭議也沒少。她老公沈學榮在大陸做生意的事兒老被拿出來說,說她“反中”立場跟家里賺錢不一致,她自己倒是咬定這沒啥關系。
可這話題,政敵哪會輕易放過?鄭惠中這邊也沒消停。2020年8月14日,她跑去臺北賓館李登輝追思會場,朝李登輝遺像潑紅油漆,當場被抓。
她說是反對“臺獨教父”和“去蔣化”,潑漆就是表態。這舉動讓民進黨氣炸了,但藍色陣營里有人拍手叫好。
她這性格,真是犟到底,扇巴掌也好,潑油漆也好,都是她對“去中國化”政策的抗爭。蔡英文后來也出來說話,說民主得包容不同意見,不能靠暴力解決問題。可這話聽著挺中肯,落到現實里,臺灣的撕裂哪是幾句話能彌合的?
鄭惠中和鄭麗君,一個不服輸,一個步步高升,這兩人的故事,成了臺灣社會矛盾的活教材。
這巴掌說明了啥?
臺灣的路還長著呢
2019年的那記耳光,表面上是鄭惠中和鄭麗君的個人沖突,實際上是臺灣社會在身份認同上的大碰撞。
鄭麗君推“去中國化”,想讓臺灣徹底跟大陸劃清界限;鄭惠中護傳統,覺得割掉歷史根基就是在自毀。
這兩種聲音,代表了臺灣的兩撥人,一個往前沖,一個往后拉,誰也說服不了誰。
這事兒過去六年了,臺灣的問題遲早解決。
那巴掌扇下去,疼的不只是鄭麗君的臉,更是整個社會的心。
臺灣的未來到底往哪走?準確的應該叫臺灣省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