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5個全國助殘日(5月18日)來臨之際,“民政部康復輔助器具重點實驗室”17日在深圳揭牌!該實驗室依托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的臨床優勢與民政部的政策資源、技術優勢,通過“醫工結合”突破技術瓶頸,推動國產康復輔具向智能化、精準化升級。
據悉,該實驗室的成立對深圳市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具有里程碑意義,加速推進產學研用全鏈條生態的建設,也標志著我國康復醫學與運動科學深度融合邁入新階段,將為破解康復輔具領域“卡脖子”技術難題、推動產業自主化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用“AI+3D 打印”技術研發智能化康復輔具
今年5月18日是第35個全國助殘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超過8500萬殘疾人,加上約4400萬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就有超億人存在生活自理困難。康復輔具能為殘疾人、老年人、傷病人群提供功能補償與替代,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是他們改善生活質量、逐步康復、回歸社會的重要支撐。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醫療理念的逐漸變化和康復需求的不斷增長,中國已成為全球康復輔具市場增長潛力最大的國家。然而,我國康復輔具仍存在高端輔具依賴進口、個性化適配技術薄弱、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加快科技創新,推進國產康復輔具的智能化、精準化迫在眉睫。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運動醫學與康復醫學中心主任、民政部康復輔助器具重點實驗室主任張新濤介紹,實驗室將聚焦智能康復輔具研發、運動功能重建技術、輔具個性化適配三大方向,實現三大突破和創新,一是突破3D打印輕量化生物材料、精密傳動、智能傳感、AI 運動分析算法等關鍵技術瓶頸;二是通過多模態傳感器實時采集患者運動數據,構建中國首個基于運動損傷康復輔具適配標準數據庫;三是聯合大灣區醫療機構打造智能輔具臨床試驗基地和概念驗證中心。
實驗室將以“突破核心技術、制定行業標準、服務社會需求”為使命,以“AI算法+ 3D 打印”為核心技術,聚焦運動損傷、青少年足脊健康、老年康復、殘障功能重建等多個關鍵場景和需求,積極開展智能化輔具研發,構建“研發-生產-服務”全鏈條生態,加速智能輔具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深入社區的進程,讓更多有需求的人群受益。
深圳市唯一一家民政部重點實驗室
“從競技體育到全民健康,從老齡化社會到慢性病管理,康復輔助器具是連接醫學與生活的橋梁。它不僅是功能代償的工具,更是重塑生命尊嚴的科技載體。”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人工智能應用研究部主任李立峰表示,此次民政部康復輔助器具重點實驗室的落地是在國家《“十四五” 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的指引下積極踐行 “增強優質供給、完善適配服務” 要求的生動實踐。
復旦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引進的市運動醫學“三名工程”團隊首席專家陳世益教授表示。作為人工智能產業高地,實驗室落地深圳,具備獨特優勢,期待實驗室充分發揮優勢,助力功能障礙者康復,為老齡化社會與全民健康提供科技支撐,成為推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作為深圳市唯一一家民政部重點實驗室,實驗室充分利用深圳產業集群優勢,聚焦3D打印材料、智能傳感、生物力學等關鍵技術研發,推進醫工結合、醫企合作,加速“臨床需求-研發創新-產業落地”產學研用全鏈條生態建設,助力深圳衛生健康事業和康復輔具產業高質量發展。未來,實驗室還將發起 “康復輔具公益萬家行” 計劃,聯合民政、殘聯、公益機構等為弱勢群體免費適配輔具,真正將技術紅利轉化為民生福祉。
采寫:南都記者 韓成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