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8日),是第三十五個全國助殘日,近年來,全社會積極營造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氛圍和環境,2023年,中國殘聯印發方案,在全國推廣殘疾人自助互助康復服務,一起去看看各地探索實踐情況。
01
陪伴脊髓損傷患者17年的“希望之家”
在四川德陽綿竹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的學習室里,主治中醫師汪玲正在給“脊髓損傷自助互助小組”的成員們做培訓。
像這樣為脊髓損傷患者提供專業的醫療建議和生活指導,綿竹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每個月都會舉行一次。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綿竹市人民醫院就成立了“脊髓損傷自助互助小組”,成員由醫護人員與地震中脊髓損傷的患者共同組成,最初是為了幫助這些幸存者盡快走出陰霾,重拾自信。如今,成員已擴展到因交通事故、疾病等致殘的各類殘障人士。
家住綿竹市麓棠鎮麓棠村的朱叢義,因為一次意外導致脊髓損傷雙下肢癱瘓,突如其來的打擊,讓他一度陷入絕望。在了解到朱叢義的情況后,小組成員不僅上門家訪給予專業醫療建議,還輪番為他疏導心理。
綿竹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康復治療師 吳丹:通過我們系統的培訓模式,來提高他們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出行能力,目前我們小組里面已經有7位傷員找到了工作。
02
“光明之家”讓視障人士找到心靈港灣
我國有超過1700萬視障人士,在寧夏,有一個視障人士的“光明之家”,他們在這里康復、學習,重拾對生活的信心。
在寧夏殘疾人康復中心“光明之家”,老師正在為視障人士講解如何操作常用軟件。
2020年起,寧夏殘疾人康復中心開設了“光明之家”中途失明者康復訓練項目。通過通識課程和實踐訓練,幫助視障人士學習操作手機、使用盲杖、讀寫盲文等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技能。
前來接受康復的中途失明者張麗萍告訴記者,失去光明前她很喜歡在朋友圈記錄自己的生活,但失明后,她的朋友圈停更了很久。如今,通過在“光明之家”的學習,她又開始重新更新朋友圈,也開始愿意走出家門,擁抱世界。
為了讓更多像張麗萍一樣的中途失明者能夠了解“光明之家”,走進“光明之家”,寧夏殘疾人康復中心還和多所醫院建立了轉介機制,讓視障人士第一時間了解康復信息,并安排專人進行心理疏導,鼓勵中途失明者進行康復。
(總臺央視記者 高磊 柴丹楓 付博文 四川臺 德陽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