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5月18日電(記者吳燕霞、吳夢桐、楊仕彥)清晨,在重慶市民政中西醫結合醫院(重慶市康復輔具技術中心)康復輔具科內傳來陣陣沙沙聲,這是專業工具劃過假肢石膏模型的聲音。康復輔具科科長張偉低頭專注雕刻著手中的模型。
“要讓接收腔的曲面完全貼合殘肢,差一毫米都會影響行走體驗。”張偉布滿老繭的手指在模型表面摩挲,仿佛在觸摸生命的紋路。
重慶市民政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輔具科科長張偉正在制作假肢石膏模型。新華社記者 吳夢桐 攝
20多年前張偉入行時,假肢裝配還是一份不少人都陌生的工作,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張偉再次堅定了在行業深耕的決心。當時,讀初中的李卿被救援隊從瓦礫中抬出時,左腿已永遠留在了那場災難中,右腿也受了重傷。
“她站立的勇氣快被疼痛消磨殆盡。”張偉回憶道。通過3D打印技術,他為李卿定制了硅膠鞋墊,還在裝配的過程中反復對接收腔的連接處部件進行調整,最終讓這個蜷縮在輪椅上的少女重新穿上長裙,走進大學課堂,并在畢業后成為一名設計師。
2024年,李卿寄來自己設計的運動會入場券,這張特殊的入場券更像是一位殘疾女孩在假肢的幫助下走向世界的通行證,它被張偉珍藏起來,成為他助殘事業中的鮮活注腳。
而“00后”假肢矯形師寧清媛的初心,則源于高中時的一段新聞畫面。“當時我從視頻上看到一位老爺爺拖著自制的木頭假腿在市場賣菜。那種堅韌讓我震撼,但我想用專業技術和科技讓他們走得更輕松。”寧清媛說。
技術的革新正重塑這個行業。當3D掃描儀的光帶在患者足部游走,寧清媛在電腦上調試程序,屏幕里患者腳部結構的數字模型正被精準標注。寧清媛介紹,激光掃描能快速生成精度達毫米級的足部模型,“肌電控制、AI傳感等技術的應用提升了假肢的靈活性和功能性,科技發展正為康復輔具開辟新路。”
假肢矯形師寧清媛使用掃描設備生成患者足部模型。新華社記者 吳夢桐 攝
這樣的技術突破與中國假肢產業的躍升同頻共振。國務院《“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服務。數據顯示,中國假肢行業市場規模呈現平穩發展態勢,2023年中國假肢行業市場規模約為51.34億元,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約54.22億元。
“假肢不僅是工具,更是維護尊嚴的防線。”張偉介紹,有不少患者因為經濟原因不能及時用上合適的輔具,難以開始新的生活。對此,民政部實施“福康工程”項目為貧困殘障人士承擔假肢費用,讓他們獲得“新肢體”。據了解,重慶市民政局自2019年統一組織實施該項目以來,截至2024年累計投入2510萬元,為5806名困難殘疾人提供了輔具服務。
在第三十五個全國助殘日前夕,重慶市民政中西醫結合醫院(重慶市康復輔具技術中心)的康復訓練室傳來患者康復訓練時的踏步聲,如同這個行業鏗鏘前行的鼓點。“助殘不是施舍,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平等地站在陽光下。”寧清媛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