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一位央視主持人,采訪梁啟超的孫子梁從誡時,一臉好奇地問:
“您家的家風是什么?
您的爺爺梁啟超有什么育兒之道,能把子女都培養得這么優秀?
一門三院士!”
梁從誡看了眼主持人,眼里一絲凝重,說: “我們梁家三代人,都是失敗者。”
話一出口,主持人愣了,都是失敗者?這不是在凡爾賽吧?
梁啟超家一門三院士
1
梁從誡的爺爺梁啟超,是中國近代史上繞不過的人物。
梁啟超將西學引入中國,是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者。
他學貫中西,十分博學。
《少年中國說》中:“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
這首詩曾令無數少年為之振奮,也一直是中學課本的必學一課。
除了學術成就,在培養子女上,梁啟超也很有一套。
他一共九個子女個,九子皆才俊,還培養出了一門三院士。
分別是:建筑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統學家梁思禮。
梁啟超9子女
而梁思成唯一的兒子梁從誡,是環保專家,也是大家。
在外人眼中,這個家族妥妥是高門大戶、名門望族,個個孩子成就不凡。
可為何孫子梁從誡還會說“三代都是失敗者”?
梁啟超9子女
2
先看祖父梁啟超。
梁啟超是維新運動的領導者之一,組織了戊戌變法。
這在當時是維新派和守舊派的一次大戰,可103天便落幕了。
1898年,25歲的梁啟超,孑身一人,從天津乘船,逃亡日本,那時的他,還沒有從戊戌變法失敗的悲痛中走出。
用梁從誡的話說,當時的梁啟超,除了熱血,什么也沒有。
這件事一直是爺爺心里繞不去的坎兒。
梁啟超為了保存力量,與他的老師,也是戊戌變法的另一位領導者康有為,都選擇了逃亡。
他不像譚嗣同,“以流血喚醒國人”為由,和其他五人成了“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斬首,讓戊戌變法落下帷幕。
選擇逃跑是梁啟超的恥辱嗎?當然也不能這么說。
就算梁啟超當時留下來,與六君子一同就義,也改變不了變法失敗的大勢。
梁啟超
1912年,梁啟超終于回到了離開14年的北京,這時清朝已覆滅,曾經的追殺令早成了一張廢紙,他開始重新各地奔走,投身新運動。
可軍閥混戰的當時,任憑梁啟超再怎么努力,他能做的和他的理想仍相距甚遠。
他作為之前的“維新者”,后來和胡適等人一比,還被稱為了“保守派”。
梁從誡說:“直到爺爺去世,他看到的中國,依舊不是他心中的中國。”
梁啟超
3
再看父親梁思成。
1928年,他28歲的父親梁思成,哈佛大學建筑學碩士畢業,25歲的母親林徽因,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學士畢業。
兩人學業有成,準備回國。
可他們沒有直接回國,而是聽從梁啟超的安排:
“不必著急回京,可去歐洲旅行,考察古建筑。尤其要去法國、意大利等國。”
梁啟超年輕時留學日本,深知要想改變當時的中國,必須得學習西方。
而學建筑,開闊眼界是必須的。
這次歐洲行,讓梁思成林徽因深入考察了歐洲的古建筑,也讓他們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
回到國內,兩人一頭栽進中國古建筑保護中。
梁思成繪獨樂寺測繪圖手稿
他們在北京、山西、河北、云南等地大量測繪,發現了很多唐代、遼代、宋代的古建筑等。
1936年,林徽因梁思成在北京考察古建筑
很快,梁思成林徽因成為了中國建筑學家。
他們一起完成了《中國建筑史》,這是第一部中國人自己編寫的建筑史著作。
可到50年代,社會大背景變了,一些人希望將北京打造成一個新城市,具有新時代感。
可梁思成林徽因堅決反對拆除古建筑,這讓他倆被稱為“守舊派”。
梁思成言語耿直,常堅定地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說話很沖,當然,結果可想而知,他們的意見并沒有被采納。
1958年,梁思成趴在正在拆除的北京城墻上,放聲痛哭。
他反復說:“50年后你們會后悔的!”
北京城墻
而當時在建筑界內,還有一派是創新派。
他們覺得梁思成一心栽到古建筑里,將古建筑看得十全十美,把古建筑凝固了,還總結出各種“法式”。
這等于做設計時,給自己定出了很多條條框框(所謂的“法式”),局限了自己,使建筑的道路愈走愈窄。
創新派覺得古建筑畢竟屬于古代,已經無法解決現代人的居住需求。
梁思成
當時設計城市高層建筑時,梁思成自己也說:“困難突出,常常是設計時最大的苦惱。”
雖然如今,梁思成一直被認為是神話一般的存在,是中國建筑專業的開山鼻祖。可他在當時的時代,的確有很多的無奈。
梁從誡就曾經在《薪火四代?前言》中說道:
“他(梁思成)在中年后,先后失去了自己的健康,妻子林徽因,還有治學的銳氣。”
梁思成晚年上課
4
最后看梁從誡。
子承父業是中國的傳統。
梁從誡的名字中,“誡”來自北宋著名建筑學家“李誡”。
李誡寫了我國古代第一本建筑工程著作《營造法式》。
可以說,這本書就是古代建筑從業者的葵花寶典,而在梁思成林徽因的眼中,李誡就是建筑師的鼻祖。
梁從誡名字的“遵從李誡”之意,可以看出他們對古建筑的致敬。
當然還有對兒子寄予的厚望。
他們希望梁從誡能子承父業,將中國古建筑保護,繼續發揚。
林徽因與梁從誡
可惜,事與愿違。
1950年,梁從誡因2分之差,沒有考上清華大學建筑系。
而作為建筑系主任的梁思成,并沒有給兒子“特別照顧”。
但對梁從誡來說,這反而讓他松了一口氣,心里一陣竊喜。
原來,林徽因去復核考卷時,看到兒子寫在卷子上的一句話:
“我不喜歡建筑,我喜歡歷史。”
這讓她大驚,不過還是尊重了兒子的選擇,梁從誡考進了北京大學歷史系。
如果沿著歷史這條路一直走下去,梁從誡會是個歷史學家,像父母那樣做學問。
梁從誡
的命運再次轉折,一次偶然的機會,梁從誡接觸到了環保,從此人生便轉了方向。
他去各地考察,看到樹木被砍伐,水土流失嚴重,于是開始大力倡導環保理念。
1994年,梁從誡創辦了“自然之友”,這是我國最早的民間環保組織。
他開辦教師訓練班,從教育入手改善人對環保的意識,而培訓場地是一片荒地。
他真誠地說:“這個國家是我們的,總得有人掃吧。”
可當時大家一心想填飽肚子,過上富裕日子,遠沒有今天的意識。
而環保這條路的艱難,還不只在外部。
對梁從誡來說,他說話直截了當,憎惡分明,這讓他得罪了不少人。
一次,他去海南考察海灘環境,在沙灘上撿了滿滿一袋的垃圾。
吃飯時,他將專門帶來的垃圾,撂在了某領導面前,領導臉色大變,現場一度尷尬。
還有一次,梁從誡去某企業去做演講。
他說大自然已經快要超負荷,請求大家慢一些,給土地一些修復的時間。可結果可想而知。
他和爺爺、父親一樣,常感到孤獨,覺得不被人理解。覺得自己一次次努力,又一次次失敗。
梁從誡在清華園一直騎自行車倡導環保
5
梁從誡曾多次說:“我們梁家三代人,都是失敗者。我們三代人的最大悲劇,是面對的選擇越來越小。”
他眼中:
祖父梁啟超,在清朝末期堅持戊戌變法,為中國尋找出路,最終以失敗告終。
父親梁思成,在新中國成立后,為了保護北京城墻,奮力呼吁,也是失敗。
而他自己,為了環保事業,身體力行,也未見成效。
他覺得,祖父眼里看到的是全中國;父親專注的是古建筑,而自己天天和垃圾打交道。
他們的關注點越來越小。
不過他也說,祖孫三代,即便孤獨、無助、受到打擊、嘲諷,可還是在堅持。
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社會責任感。
也正因如此,他又補充說:
“在屢戰屢敗之后,我們愿意屢敗屢戰!”
今天看來,這不正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脊梁嗎?
從古到今,任朝代更迭、世事變化,可大家所謂的家風,代代相傳。
梁從誡從自己的角度看,覺得“三代人都是失敗者”,但放到國家的大背景下看,他們都胸懷國家,是時代的持燈者。
所做的一切,也都源于對這個民族、這片土地,深沉的愛。
每一個時代,都需要這樣的持燈吶喊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