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起吳晗,他總是褒貶不一,但他也充分體現了一個人的復雜。
曾經他是清華園里的 “零分學霸” ,數學考了一個“零蛋”讓吳晗一戰成名。
但同時他文史和英文雙滿分的成績也讓人們敬佩不已,在學校的三年間他更是發表五十多篇學術論文,成了校園里的 “明星學生”。
除了亮眼的成績外,他的愛情卻讓人感到無奈:愛上一個“睡美人”,一生不同紗帳,死也未能共穴。
寒門貴子的逆襲之路
1909 年 8 月 11 日,浙江義烏上溪鎮苦竹塘村的青石板巷里,一戶吳姓人家傳出嬰兒啼哭。
吳濱玨是清末秀才,望著襁褓中皺巴巴的男嬰,給他取名吳春晗 。
吳家雖稱 “書香門第”,但到吳晗這一輩,祖上傳下的三十畝薄田已變賣得只剩五畝,父親靠教私塾勉強維持生計。
六歲那場轟動鄉里的即興賦詩,讓吳晗成了遠近聞名的 “神童”。但神童的光環下,是寒門子弟難以言說的艱辛。
1925 年中學畢業時,父親肺病已到晚期,家中六口人擠在三間破土房里,米缸見底時,母親不得不帶著弟妹去鄰村借糧。
16 歲的吳晗攥著中學畢業證,默默走進椒峰小學的教室 —— 這所只有三個年級、二十幾個學生的鄉村小學,成了他扛起家庭重擔的起點。
在椒峰小學任教的三年,吳晗白天教國文算術,晚上批改作業時還要幫父親煎藥。月薪八塊大洋,有一半要拿去買藥材。
學生們記得,這位年輕的吳老師總穿著打補丁的藍布長衫,冬天凍得手指發僵,仍堅持用毛筆給每個孩子的作文逐字圈點。
有次暴雨沖垮校舍,吳晗帶著學生們在祠堂上課,他踩著板凳在墻上畫歷史年表,粉筆灰簌簌落在肩頭,竟讓孩子們看出了神。
但少年心中的火焰從未熄滅。每當夜幕降臨,吳晗就著一盞油燈,在父親的 “梧軒藏書” 里貪婪閱讀。
1928 年春,他在義烏縣城偶遇中學同窗,對方見他衣衫破舊,不禁感嘆:“以你的才學,窩在這窮鄉僻壤太可惜了!”
這句話像火星掉進火藥桶,點燃了吳晗壓抑已久的求學渴望。
1928 年秋,在友人資助下,吳晗考入杭州之江大學預科。這所教會學校的圖書館讓他如魚得水,每天課余時間都泡在古籍堆里。
但好景不長,次年因經費不足,之江大學停辦,吳晗不得不輾轉上海,考入中國公學大學部社會歷史系。
正是在這里,他遇到了改變命運的貴人 —— 時任校長胡適。
胡適講授的 “中國文化史” 課座無虛席,吳晗每次都坐在第一排,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批注。
1930 年春,他的學年論文《西漢的經濟狀況》被胡適批上 “天才之作” 四個字,還在課堂上公開表揚:“吳春晗同學對漢代經濟結構的分析,已具史家眼光?!?/p>
這句話讓吳晗激動得徹夜難眠,更堅定了他投身史學的決心。
1931 年初,吳晗帶著胡適的推薦信北上北平,準備報考北大歷史系。
然而命運再次跟他開玩笑:數學考場上,面對滿卷方程式,他握著鉛筆的手直發抖 —— 這個能背誦《史記》的年輕人,連二元一次方程都解不出。
最終,英文、文史雙滿分,數學零分的成績單擺在胡適面前時,北大招生辦主任無奈搖頭:“規矩就是規矩,胡先生也不能破例。”
就在吳晗收拾行李準備回鄉時,清華園傳來喜訊。
時任清華代理校長翁文灝和教務長張子高收到胡適的親筆信:“吳春晗同學文史造詣精深,實為不可多得之人才。
若因數學一科摒棄,實為學界之憾?!?梅貽琦校長力排眾議:“我們要的是專才,不是全才。” 就這樣,吳晗以 “史無前例” 的數學零分被清華史學系破格錄取。
半工半讀的清華歲月:學術新星的崛起
1931 年 8 月,吳晗揣著賣《西漢經濟狀況》手稿換來的 80 塊大洋,踏入清華園。
在清華的三年,吳晗創造了令人驚嘆的學術奇跡:他在《清華學報》《燕京學報》等頂級刊物發表論文四十余篇。
其中《胡應麟年譜》被顧頡剛稱為 “明史研究的基石”;《〈金瓶梅〉的著作時代及其社會背景》一文,以扎實的考據推翻學界舊論,震動文學界。
1934 年夏,吳晗以全系第一的成績畢業,清華破格聘請他為助教,開創了清華園 “學生留校任教” 的先例。
但命運的饋贈往往伴隨著考驗,就在他意氣風發準備大展拳腳時,一場跨越生死的愛情,正悄然向他走來……
“睡美人” 與 “癡情漢”
1934 年的清華園,有個姑娘比吳晗更出名。她叫袁震,文史系的才女,人送外號 “睡美人”。
用吳晗的話說,“她往那兒一躺,陽光灑在臉上,跟畫里走出來的似的?!?/p>
可誰能想到,這個被全校男生暗戀的女神,卻被肺結核和骨結核折磨得不成人形,常年臥床不起。
吳晗第一次見到袁震,是在好友蔣恩鈿的宿舍。當時袁震正趴在床上寫文章,蒼白的臉上泛著病態的潮紅。
兩人一聊歷史,吳晗徹底服了:“這姑娘肚子里的墨水,比我這個大男人還多!”
從那以后,他三天兩頭往袁震宿舍跑,幫她打水、買藥、抄稿子,活脫脫一個 “二十四孝男友”。
可這段感情從一開始就不被看好。吳晗的母親千里迢迢從浙江趕來,一看未來兒媳瘦得跟紙片似的,當場就炸了。
“你娶她?以后誰給你生孩子?”
吳晗卻鐵了心:“我就認準她了!”
為了照顧袁震,他偷偷跑去醫院獻血,差點暈倒在講臺上;為了給她治病,他厚著臉皮向胡適夫人借錢;甚至在抗日戰爭爆發后,他放棄了安穩的工作,帶著袁震一路顛沛流離到昆明。
1939 年,兩人在一間簡陋的旅館里舉行了婚禮,沒有家人的祝福,只有幾個好友見證。
吳晗握著袁震的手說:“這輩子,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
婚后的日子,苦是真苦,甜也是真甜。
袁震的病情時好時壞,吳晗就像個全職保姆,白天教書,晚上還要給她按摩、換藥。
兩人沒有親生子女,就從孤兒院領養了一兒一女,取名吳小彥和吳彰。
本以為日子就這么平平淡淡過下去了,可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徹底摧毀了這個家。
1966 年,吳晗因《海瑞罷官》被打成 “反革命”,關進監獄。袁震也被送去勞改隊,每天在潮濕的浴室里過夜。
12 歲的吳小彥帶著弟弟,白天撿垃圾換錢,晚上偷偷去勞改隊給母親送飯。
有一次,袁震被打得遍體鱗傷,吳小彥抱著她哭:“媽,我們什么時候才能回家啊?”
1969 年 3 月 18 日,袁震在醫院含恨離世。臨終前,她緊緊抓著吳小彥的手,斷斷續續地說:“去找你爸…… 告訴他…… 我先走一步了……”
半年后,吳晗也追隨她而去,臨終前還念叨著袁震的名字。
父母離世后,吳小彥的精神徹底崩潰了。她經常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在清華園里游蕩,嘴里反復念叨著:“他們一生不同紗帳,死也未能共穴……”
1976 年,她在獄中自殺,年僅 22 歲。直到 1979 年,吳晗夫婦的骨灰才被合葬在八寶山公墓,終于實現了 “生同衾,死同穴” 的夙愿。
參考信息:吳晗愛上一個“睡美人”-書摘-光明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