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矛盾局面。一方面,全國范圍內的房地產市場持續走低,交易量和價格雙雙下跌的趨勢日益明顯。另一方面,各級密集出臺各類救市政策,包括取消限購、降低房貸利率、減免契稅和增值稅等多項措施。然而,這些政策似乎收效甚微,對市場的提振作用只是曇花一現,未能從根本上扭轉市場頹勢。
針對這一現象,有不少90后購房者提出了引人深思的觀點,他們認為當前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五個顯著特征,這些特征預示著房地產市場的根本性轉變。他們甚至認為,90后可能成為最后一代大規模購房的群體,整個行業的運行邏輯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樓市風向已經變了,大家一定要看清楚當前及未來的形勢。
01 中國社會已經全面進入老齡化階段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規模已達到驚人的2.96億。人口學預測顯示,這一數字將在2035年突破4億大關。與此同時,年輕人口數量呈現持續下降趨勢,90后群體約為1.7億人,00后進一步縮減至1.45億人。
這種人口結構的雙重變化對房地產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一方面,老年群體普遍已經擁有住房資產,他們的住房需求主要集中在適老化改造而非新增購置。另一方面,城市年輕一代大多可以通過繼承方式獲得父母房產,這顯著降低了他們的首次購房需求。
這種代際傳遞效應導致市場剛需群體規模持續萎縮,從長期來看將形成持續性的房價下行壓力。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人口結構變化并非短期波動,而是具有長期性和不可逆性,它將從根本上改變房地產市場的供需格局。
02 房產稅試點城市開始擴圍
當前,房地產稅這項醞釀多年的政策正在加速落地實施,且試點范圍也在持續擴大。2024年10月,國家相關部門正式宣布將在現有上海、重慶兩個試點城市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房地產稅征收試點范圍。
根據已披露的政策細則,房地產稅將采取從價計征的方式,稅率區間設定為房產評估價值的0.5%至1.2%。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特別設計了累進稅率機制,對持有兩套及以上住房的家庭實行階梯式稅率。這一制度設計充分體現了"房住不炒"的政策導向,旨在通過稅收杠桿調節住房資源配置。
房地產稅的實施將產生深遠影響。從微觀層面看,持有多套房產的家庭將面臨顯著的持有成本上升。以一套評估價值500萬元的房產為例,按照1%的稅率計算,每年需繳納5萬元的房地產稅。對于擁有多套房產的家庭而言,這筆支出將相當可觀。
從宏觀角度看,這一政策將促使大量投資性房產進入二手房市場。可以預見的是,政策實施后各地二手房掛牌量將出現明顯增長,部分城市甚至可能創下歷史新高。供給端的集中釋放必然會對房價形成下行壓力,加速房地產市場價值重估的進程。
03 房價與收入比嚴重失衡
目前房價與居民收入之間的嚴重失衡已經達到歷史高點。以一線城市為例,上海、深圳等地的房價收入比高達40倍,這意味著當地居民需要不吃不喝工作40年才能購買一套普通住宅。即使是房價相對較低的二三線城市,這一比例也維持在20-25倍的區間。
這種失衡狀態與國際標準形成鮮明對比,西方發達國家的房價收入比普遍維持在6-7倍的合理區間。這種巨大差距表明,我國主要城市的房價水平已經嚴重脫離當地居民的實際支付能力。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長期寬松的貨幣政策、投資渠道匱乏導致的房產投機、地方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等。
然而,這種不可持續的狀態正在迎來轉折點。隨著"房住不炒"政策定位的強化和長效機制的建立,房地產市場將經歷一個價值重估的過程。未來房價將逐步實現去泡沫化和去投資化,最終回歸到與當地居民收入相匹配的水平,這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規律。
04 更多的年輕人選擇租房居住
年輕一代的居住觀念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當代城市青年對住房消費展現出與前代人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根據《2025年中國青年居住觀念調查報告》的權威數據,在25-35歲這一傳統購房主力年齡段中,堅持"必須購房"理念的比例呈現出斷崖式下跌,從2020年的78%驟降至2025年的42%。與此同時,主動選擇"租房居住"生活方式的年輕人比例則實現了翻倍增長,從15%躍升至36%。這一數據變化絕非偶然,其背后蘊含著深刻的社會經濟動因。
年輕群體購房意愿的持續弱化主要源于多種結構性因素。首當其沖的是居高不下的房價收入比,使得購房帶來的經濟壓力遠超普通年輕家庭的承受能力。二個是就業市場的流動性增強,年輕人為追求職業發展需要保持居住地的靈活性。三個是消費觀念的代際更替,當代年輕人更注重生活品質和消費體驗,不愿為購房犧牲其他生活需求。當然,租賃市場的規范化發展,長租公寓等新型租賃模式的出現,也大大提升了租房居住的穩定性和舒適度。
這種居住觀念的轉變正在對商品房市場產生深遠影響。隨著主力購房人群規模的持續萎縮,商品房市場的需求端將面臨長期的結構性收縮。房地產市場的供需關系正在發生根本性逆轉,這種轉變不是周期性波動,而是發展模式的質變。在市場規律作用下,房價長期下行趨勢已經形成,過去二十年的房價單邊上漲行情恐難再現。
05 保障房將加快入市步伐
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提速構成了另一個重要趨勢。2024年,國家制定了明確的保障房建設規劃,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新增600萬套保障性住房,年均建設規模達到120萬套。這一計劃的實施將顯著改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條件。從具體實施路徑來看,保障房體系將呈現多元化特征,包括共有產權房、廉租房、公租房等多種形式。這種分類供給的模式能夠滿足不同收入群體的差異化需求。
保障房的大規模入市將重塑整個住房供給體系。商品房市場與保障房市場的雙軌并行,意味著住房需求將被有效分流。中高收入群體仍可通過商品房市場滿足改善性需求,而中低收入群體則可以通過保障房體系解決基本居住問題。這種供給結構的調整將從根本上改變房地產市場的運行邏輯。商品房市場的需求規模將因此縮減,開發商需要重新評估市場容量和產品定位。從長期來看,這種結構性調整有助于房地產行業向更加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總的來說,對于上面樓市的5大現象出現,預示著其風向已變,中國房地產市場將進入一個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房價單邊上漲的預期將被打破,市場將呈現出更加分化的特征。一線城市核心區域由于資源稀缺性仍將保持相對穩定,而部分供給過剩的三四線城市可能面臨較大調整壓力。
在這種背景下,購房決策需要更加審慎,既要考慮居住需求,也要充分評估持有成本和長期價值。房地產行業的轉型雖然會帶來陣痛,但最終各地的高房價將會逐步回歸到居住屬性。同時也將促進資源更合理配置,推動整個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