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有人掙錢很容易,感覺錢怎么也花不完,有人掙錢很艱難,不管如何努力拼命加班,只能維持生活。
當然,一個社會如果充滿活力,就應該允許一些人富裕起來,讓大家你追我趕,在平等公正的前提下互相競爭。十個手指頭不一樣齊,一定的貧富差距對社會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但是也不能走極端,如果把所有的壓力都給底層,所有的好處都給上面,久而久之,社會就會產生巨大裂痕。
中國歷史上幾千年封建社會是家族式的社會管理模式,出生在什么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普通人要想成功需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
起點很重要,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有一個平等的起步機會,這個社會就會充滿活力。
2025年5月11日,17歲女演員黃楊鈿甜在社交平臺曬出成人禮照片。本該是少女綻放的青春時刻,卻因耳畔那抹刺眼的祖母綠光芒,將整個娛樂圈乃至更廣泛的社會階層拖入輿論漩渦。
黃楊鈿甜雖然只有17歲,但是已經演了幾十部影視劇,在影視界已經小有成就,更重要的是她在中戲的成績很優秀。屬于少年得志,青春激揚,當然如果她是完全靠自己努力打拼賺來的錢,倒也無所謂,有人天生喜歡奢華,只要經濟條件達到了,奢侈一些似乎也無可厚非。
花自己的錢礙著別人什么事呢?
但問題絕沒有這么簡單,在很多大學生失業找不到工作,很多農民工為了生活不分晝夜加班的時候,一個17歲的女孩如此奢侈炫富,就像一根刺刺痛了很多人。
一個耳環竟然價值230萬,別忘了,很多農民在地里辛苦勞作一生幾十年,恐怕都掙不到這么多錢,這位女孩的錢掙得太容易了。
這對被扒出二手價超230萬元的GRAFF鉆石耳環,像一枚深水炸彈,炸開了公眾對“特權階層財富密碼”的集體焦慮。
當普通打工人還在為房貸、醫療、教育三座大山掙扎時,一個尚未成年的童星,卻能輕松佩戴普通人奮斗半生都難以企及的奢侈品。這不僅僅是娛樂新聞,更是一面照見社會公平的鏡子。
面對網上的質疑,黃楊鈿甜本人做了一些說明,不過在她眼里這些都是平常稀松的小事,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
黃楊鈿甜在小紅書上輕描淡寫地寫道:“衣服是自己在網上買的,耳環是找媽媽的?!边@本是少女分享生活的日常,卻因耳環被扒出真實價格而徹底變調。GRAFF馬眼形祖母綠耳環,7.55克拉鉆石與12.52克拉祖母綠的組合,2013年公價即達230萬元,即便在二手市場也標價115萬元。更刺眼的是,這并非她首次展示“貴族生活”:11歲生日宴上的卡地亞滿鉆手鐲、童年住所的億級別墅、母親早年佩戴的梵克雅寶滿鉆套裝……這些碎片拼湊出的,是一個遠超普通童星家庭的奢華圖景。
現在的互聯網幾乎無所不能,熱心的網友刨根問題,開始了對黃楊鈿的家世背景的大搜索,不過,這一查確實讓人大吃一驚。
- 黃楊鈿甜的父親楊偉:從公務員到商界精英的“無縫銜接”
- 2015-2017年,楊偉任職雅安市經合外事局公務員,負責招投標工作。2017年辭職后,他迅速注冊生物科技公司,業務涉及災區招商引資項目。公眾質疑:一個月薪數千元的公務員,如何積累起支撐女兒佩戴百萬耳環的財富?辭職經商是否涉及權力變現?
- 在幾年時間內迅速打造成一個自己的商業帝國,近乎白手起家,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是自己真的有商業天才還是有不為人知的貓膩,耐人尋味。
- 母親劉某:非法經營與走私的“家族產業鏈”
- 劉某名下公司橫跨影視、生物科技、移民咨詢,其弟司亞蒙更因“出售出入境證件罪”被判刑五年三個月。網友扒出:2016年,即楊偉仍在任期間,劉某已佩戴價值50萬的首飾。這讓人不得不追問:家庭財富的原始積累是否干凈?
有家長爆料,楊偉借女兒“小女主專業戶”的名氣,以“小演員培訓選拔”為名收取高額費用。若屬實,這無異于將童星資源轉化為斂財工具,進一步加劇公眾對“特權世襲”的憤怒。
楊偉面對洶洶輿情,也趕緊出來辟謠,不過總有一種越描越黑的感覺。
面對輿論風暴,嘉行傳媒5月16日的聲明堪稱“反面教材”:
- 漏洞一:對耳環來源語焉不詳
- 僅強調“虛假信息”卻拒不公布購買記錄與納稅證明,反而以“名譽權”威脅公眾。網友嘲諷:“若耳環是假貨,為何不直接曬出仿品鏈接?”
- 漏洞二:對核心質疑選擇性失明
- 對楊偉經商合法性、劉某非法經營案、家庭財富來源等關鍵問題避而不談,反而將矛頭指向“造謠者”。這種態度無異于承認“心虛”。
- 漏洞三:行業潛規則的“遮羞布”
- 聲明背后折射出娛樂圈對“資源咖”的包庇傳統。從周震南“老賴之子”事件到黃楊鈿甜風波,公眾對“特權階層”的容忍度已接近臨界點。
1. 紀檢介入:公務員經商的“權力余溫”
楊偉在任期間負責招投標,辭職后經商領域與原職務高度關聯。公眾要求徹查:其公司是否承接過雅安災區項目?是否存在利益輸送?
2. 稅務稽查:天價消費的“完稅證明”
若耳環為真,需核實購買資金是否完稅;若為假,則涉嫌虛假宣傳。稅務部門的一紙調查,勝過千言萬語的辟謠。
3. 司法透明:判決書里的“財富密碼”
劉某與司亞蒙的非法經營案細節至今成謎。公開判決書,是證明家庭財富合法性的唯一路徑。
4. 普通人的“生存焦慮”
當黃楊鈿甜們住在億級別墅時,有人還在為“爛尾樓”奔走;當她們佩戴百萬珠寶時,有人因一場大病傾家蕩產。這種對比,刺痛了每個為生活拼搏的普通人。
5月16日,楊偉發長文回應,但關鍵問題仍懸而未決:
- 時間線矛盾
- 自稱“2011-2015年任公務員”,但雅安市經信局證實其任期為2015-2017年。
- 公司變更疑云
- 2020年成立的生物科技公司,在輿情爆發后突然改名為“美妝貿易公司”,且楊偉迅速退出股東行列。這種“此地無銀”的操作,如何讓人信服?
- 核心資產回避
- 對家庭別墅、母親奢侈品來源、弟弟走私案等關鍵問題,回應中只字未提。
公眾的質疑,本質是對“特權階層”的不信任。在缺乏有效監督的情況下,任何辯解都顯得蒼白。
1. 童星現象:是夢想還是生意?
黃楊鈿甜10歲出道,12歲簽約嘉行,未滿18歲已參演多部大制作。當“童星”成為家族生意,當“演技”讓位于“資源”,這是對藝術的褻瀆,還是對童年的掠奪?
2. 權力變現:公務員經商的“灰色地帶”
楊偉案并非孤例。近年來,多起官員辭職后經商引發質疑。如何堵住“旋轉門”漏洞,防止權力變現,考驗著制度設計者的智慧。
3. 財富透明:公眾人物的“義務”
在信息時代,公眾人物的家庭背景、財富來源已不再是“私事”。主動公開信息,接受社會監督,是每個享受紅利者的必修課。
國家保護正當合法的私人權益和個人隱私,但前提是這錢要來的干凈正當,要經得起歲月的洗禮。
社會財富就那么多,蛋糕就那么大,如果有人多吃多占,那肯定就會有人挨餓。
同在一片藍天下,大家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我認為比掙錢更重要的是社會的公平正義,是良好的法治環境,是對每一個人公平公正的起點。
黃楊鈿甜事件,本質上是一場關于“公平正義”的全民審判。
我們并非要剝奪任何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但絕不容忍特權階層以“成功”之名踐踏規則。當18歲的少女佩戴著230萬的耳環,她耳畔閃爍的不僅是鉆石的光芒,更是整個社會對公平的渴望。
或許,真正的“成人禮”不該是珠寶的堆砌,而是學會直面質疑、承擔責任。對黃楊鈿甜如此,對她的家庭如此,對每一個享受時代紅利者,皆應如此。唯有真相,才能撫平這道由230萬耳環撕開的階層裂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