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大芬村,鄧永康第一次接觸到字畫裝裱與修復這門技藝。那是在2012年,他剛滿20歲,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走進了這個行業。起初只是出于好奇,但隨著學習的深入,他逐漸被這門傳統手藝的魅力所吸引。
“看到一幅破損嚴重的畫作,經過自己的雙手一點點恢復原貌,那種成就感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鄧永康回憶起最初的學習經歷時說。在師傅的指導下,他學會了如何根據紙張的年代和破損程度制定修復方案,從清洗、揭裱到托紙、全色,每一步都需要極高的耐心與細致的技術。
2014年,鄧永康回到家鄉漢中,開了一家名為漢上雅集的裝裱修復店。作為當地少有的年輕從業者,他面臨不小的挑戰。“剛開店的時候幾乎沒有什么顧客,也沒有回頭客,生意很清淡。”他說。但憑借著對技藝的執著和不斷提升的專業水平,他逐漸贏得了客戶的信任,生意也慢慢好轉起來。
一次特殊的修復任務,讓鄧永康真正體會到了這份工作的意義。那是一幅明代的書法作品,送來時已經破損嚴重。而當時正值他結婚前的籌備期,時間非常緊張。面對老顧客的信任,他最終決定接下這項任務。
“那幾天幾乎沒怎么休息,白天抽空準備婚禮的事,晚上就加班修復作品。”鄧永康回憶道。直到結婚前一天夜里12點,他才完成了最關鍵的步驟——將作品托上命紙并上板晾干。婚禮結束后,他又花了幾天時間完成最后的裝裱工作。“雖然過程很辛苦,但當我看到那幅作品重新煥發光彩的時候,覺得一切都值得。”
如今,鄧永康的店鋪已經與漢中市博物館、市文聯等多個文化機構單位建立了合作關系。“他們認可我的技術,也愿意把重要的修復任務交給我。”他說。除了傳統的裝裱與修復業務,他還拓展了展覽展陳服務,為本地藝術家提供從作品整理到展廳布置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在鄧永康看來,這門技藝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僅是它帶來的經濟收益,更是那份修復歷史、延續文化的使命感。他說:“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它的故事,我們的責任就是把這些故事保存下來,讓更多人看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