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三夏”是全年糧食生產的關鍵時期,抓好“三夏”生產對完成全年糧食產量目標任務至關重要。記者從水利部了解到,截至5月中旬,今年全國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近兩成,主要江河來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近三成。水利部科學調度水工程,各流域管理機構強化用水調配,全力保障糧食生產灌溉用水。目前,全國春灌面積達3.6億畝。
黑龍江雞西:智能良機應用 賦能水稻插秧
初夏時節,在黑龍江雞西的廣袤農田里,電動軌道運苗車、無人駕駛插秧機、輔助直行導航系統等先進農機裝備的運用,讓插秧作業變得省時省力,更加精準高效的農業生產方式為糧食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在雞西市境內的北大荒慶豐農場水稻插秧現場,“運苗小火車”正行駛在田間,這一設備的應用為面積較大的種植戶解除了搬運耗時耗力的困擾。
插秧季結束后,這些“小火車”還可以繼續作為肥料和農機具的田間運輸工具。目前,慶豐農場已在5萬畝稻田推廣電動軌道運苗系統,同時配套升級了寬窄行插秧機、智能巡檢無人機等設備600多臺套,推動新技術賦能農業生產。
而在北大荒興凱湖農場,搭載著衛星導航輔助系統的無人駕駛插秧機已經廣泛應用,農機手只需在操作臺上設定插秧深度與株距等參數,插秧機就能按照預設路線自動前行,精準作業。農場的部分地塊去年秋天進行了改造升級,把小格田合并為大格田,既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積,也讓先進的智能農機具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間。
陜西延安:科技助力南泥灣水稻智能種植
進入夏季,位于黃土高原上、大生產運動發源地之一的南泥灣迎來水稻插秧季。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無人駕駛插秧機首次駛入南泥灣,標志著這片沃土邁入水稻種植智能化的新時代。
與傳統插秧機相比,無人設備不僅實現“厘米級”株距控制,更將原本需要4到5人配合完成的插秧工作減少到1人。同時,今年南泥灣水稻種植過程中還實現了無人機施肥等作業,全方位提升種植效率。
近年來,南泥灣與北大荒集團合作,不斷引進試驗水稻品種,使鹽堿地水稻產量從畝產700斤提升至1000左右。同時,千畝水稻田已成為當地旅游觀光的增收途徑,累計接待游客達120萬人次。
四川遂寧:87萬畝小麥陸續開鐮收割
眼下,四川省930多萬畝冬小麥陸續成熟,各地多措并舉搶抓農時,開鐮收割,確保顆粒歸倉。
走進四川遂寧射洪市涪西鎮回龍村,放眼望去,金黃的麥穗起伏如浪,一臺臺收割機在農田里列隊作業。在智能農機的協助下,農戶們可以一次性完成小麥收割、滅茬、脫粒等工作,夏收的工作效率提升40%。得益于訂單農業模式,農戶與當地企業簽訂了穩定收購協議,收割后的小麥在烘干后,便可在第一時間送往訂單企業,完成銷售。
據介紹,遂寧市是典型的山區淺丘地區,近年來,當地通過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農田地塊小并大、陡變平,進一步改善了農機通行和作業條件,解決了丘陵山區農機裝備下地的“最后一公里”難題。今年,遂寧市小麥播栽面積超過87萬畝,比去年增加2.4萬畝,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4%。目前,全市小麥收獲超七成,預計在5月下旬完成全部小麥收割工作。
來源:央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