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毓
一套似玉似冰的青瓷茶具,日前上線My BMW App。
不要小看這套茶具,它是非遺傳承人與清美教授的共創,是BMW中國文化之旅探訪隋唐大運河的成果,非遺文創的上市潮也將由此開啟。
BMW中國文化之旅今年會著重做四件事。
首先是探訪,以“BMW中國文化之旅大運河文化保護教育公益項目”為平臺,聚焦隋唐大運河沿岸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推廣。
其次是跨界,攜手國民級美食IP《舌尖上的中國》,以千萬次播放的Vlog《賞味蘇州》為“模板”,全面提升公眾對于大運河文化的認知。
隨后是共創,打造BMW新世代概念性非遺文創品。這一次是越窯青瓷非遺傳承人史德,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教授張雷的破圈攜手,為“非遺”注入新的靈魂。
第四是消費,公益文創品“BMW非遺龍泉青瓷旅行茶具”上線My BMW App只是預熱,非遺文化以全新的形式走入現代生活才是目標。
但在我看來,這分明就是一件事的四個環節。
從溯源中華文明,跨界提升曝光,到繼承中碰撞、融合中創新,最終以消費為紐帶,帶動公眾從“了解認知”升華為“熱愛保護”,并由此形成“探尋-共創-消費-保護”的良性循環……
這根本就不是隨便啟動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更不是“走馬觀花”“強說珍貴”的懷舊“炒飯”,而是在世俗化浪潮中探尋傳統文化融入生活的路徑,在流量化時代掌握藝術遺產重煥青春的“魔法”。
這一操作,與故宮文創走紅的套路如出一轍。
首先是普及知識,借力《我在故宮修文物》等形式,將嚴肅枯燥的歷史轉化為大眾理解的常識;接下來是符號轉譯,從海水江崖紋、千里江山圖,到故宮貓、表情包,完成遙遠歷史空間到身邊文化玩伴的轉換;最后是“故宮口紅”“瑞獸雪糕”,推動文化身份的自我認同,開啟世俗消費反哺文化傳承的大門。
但對于寶馬而言,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
寶馬的主業是汽車制造,而不是文化保護。“大運河文化保護教育公益項目”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而汽車設計與制造同樣在體現寶馬關于責任的價值觀。
通過“探尋-共創-消費-保護”的鏈條,寶馬將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的戰略關聯,讓走入百姓生活的前者,為擔綱工業制造的后者強背書。
一方面,寶馬借此強調責任的重要性。
BMW中國文化之旅探訪隋唐大運河是責任的體現,研發BMW新世代車型、投產大圓柱電池以持續減少氣候變化的影響是責任的體現,應用全景iDrive、視覺錐原理減少對駕駛者的干擾同樣是責任的體現。
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就反復強調,無責任不豪華,無責任不創新。
責任是豪華與創新的必要且充分條件,有之必然,無之必不然。對于寶馬而言,責任的意義,優先于單純的豪華享受,優先于普遍意義上的創新應用。豪華與創新,都要在責任的框架內實現、發展。
另一方面,寶馬借此表達商業的成功與社會責任可以并行不悖。
這是不容爭辯的價值體系,它界定了 “什么是值得追求的豪華與創新”,規范了 “如何追求創新” 的行為準則。
對于寶馬而言,面對責任與豪華、發展與創新之間的資源沖突,選擇通過制度約束以及原則取舍,避免沒有制約的野蠻生長。
這是品牌的底線,更是對用戶的承諾。
寶馬做大運河文化保護,是心有戚戚,以責任融入生活;寶馬做新世代車型,則是心有敬畏,在實踐中展現責任。
心存敬畏,則行有邊界。心有責任,必篤行不怠。在智能化潮起、電動化酣戰的時刻,寶馬的初心沒有改變。【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