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完人,只要是人,總是會有一些不足之處。
由于十大元帥戰功赫赫,大多數人對于他們其實非常包容。因此,軍迷對于他們的評價,總體是正面評價居多,尤其在軍事指揮方面,他們基本達到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作戰的巔峰水準。
但有一個元帥,雖然指揮過百萬大軍,打過不少大仗,而且關鍵的戰爭都打贏了,他還是我軍為數不多能夠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名將。
可對于他的軍事指揮,總有不少人拿著放大鏡去看,甚至以最苛刻的標準要求他,那就是林彪元帥。
一、長征,大多數人都曾經抱怨,只有林總的抱怨被記錄下來
紅軍長征時期,毛主席為了擺脫老蔣的包圍,采用了大范圍的游擊戰略,帶敵人兜來兜去,讓敵人摸不清頭腦后,再聚而殲之。
一開始,這種戰略沒有完全見效,我軍在土城、魯班場戰斗中沒有取得預期效果。此時,很多人就表示不理解了,認為毛主席的指揮是天馬行空,想一出是一出。
于是,歷史就記錄下來林總直接質疑毛主席:“盡走弓背路,這樣下去會把部隊拖垮”“老是走來走去,都不打仗是咋回事”。
但其實,當時質疑的不止林總一個人,大家都在抱怨。由于毛主席的戰略太超前,絕大多數將領對這種超乎尋常的戰法不太理解,我軍在當時又提倡民主,大家心里有話,說幾句其實也很正常。
只不過,其他人說的,我們都包容了。唯獨林總的抱怨,似乎一直被記錄下來,或許因為他是紅軍最主力的紅一軍團軍團長吧!
二、遼沈戰役的錦州問題,穩扎穩打的策略也不能算錯
林總在遼沈戰役,不愿意先打錦州,被不少軍迷拿出來反復地說,說林總打仗猶豫。
其實,猶豫的另外一面就是謹慎!
遼沈戰役,并不完全如同有的網友所說的優勢在我,勢在必得,其實兩軍實力差距也不是很大。
東野共計12個主力縱隊,50萬人,炮兵縱隊,鐵道縱隊,還有30個獨立師,總計70萬可以使用的野戰部隊。
東北國軍,鄭洞國、衛立煌、范漢杰三個集團加起來總計有55萬人。
70萬人對55萬人,加上戰斗區域面積非常大,東野不見得非常有優勢。
于是,林總此時的打法是此戰須謹慎,稍有不慎咱們就輸了。
他覺得打錦州是一步險棋,必須要慎重。林總說:“我只準備了一桌飯,但來了兩桌客人,這飯怎么吃?”言下之意是,來了兩桌客人,我必須要準備兩桌飯,我才開吃。林總不想走險棋,當然也是有道理的,雖然雙方勢均力敵,但大體上東野還是強點,穩妥策略也能取勝,只是獲勝的時間會稍微晚一點。
毛主席坐鎮中央,是從全局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我們不能要求林總也有毛主席那樣的戰略視野,林總考慮的是怎么以最小的代價,在東北打贏。因此,林總作戰謀劃謹慎細致,這沒錯吧?
但是,明明是謹慎的林總,最后被演變成了猶豫的林總。
三、抗美援朝林總不贊同出兵,被說成是怯戰
抗美援朝決策會議,林總不贊同出兵,被說成怯戰。但其實當時幾十人會議上,同意出戰的只有兩個半,難道剩下的全部都怯戰?
當時,大多數人的想法是:先統一全中國,至于抵抗美帝,不是我們的事,應該蘇聯去打,我們只在后面支援下。
這種想法并不能說全錯,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有上帝視角!而且林總只是表達自己的想法,作為職業軍人,如果讓他上,他還是會上。
紅軍時期,林總也曾經表達過和毛主席不同的看法,但不影響林總打仗的多謀善斷和英勇無敵!在人民軍隊,表達不同的意見是再正常不過了。
只是可惜的是,一提到抗美援朝,就說林總是怯戰。
林總確實是由于之前打仗身體損耗太大,身體不行了,但不論什么原因,不少人就說林總稱病不戰;而同樣身體不好的粟裕大將,大家公認的原因就是病了,無法去朝鮮指揮了。
同樣大家都是病,得到的評論截然不同。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時候打扮得多了,我們就真的會不清楚小姑娘最初的本真模樣了。我們對林總的嚴苛,某種程度,就是一種打扮過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