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路上偶遇一個不知所謂的現狀比較慘淡的“大運河古纖道”景點,在網上發文感嘆后,招來些許網友的關注的討論,有的質疑,有的肯定,更多的其實都跟我一樣,偏向于“冷眼旁觀”,無非看到不順眼或不順心的事情,隨口“呸呸呸”般的吐槽兩下,本來并不指望會引起什么相關單位的重視和改善。
受其中某幾位熱心網友的分享和指點,我倒是對杭州境內的運河是否還存在古纖道起了幾分“較真”的勁頭。于是昨天趁著清晨還算涼爽,騎摩托車到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湖街道姚家埭村雷家橋尋覓傳說中唯一尚存于世的古纖道,然而結果卻毫不意外地出乎了我的預料。
參考多年前的相關新聞報道:“‘雷家橋’是塘棲甚或是杭州附近目前存世的唯一一座連接古纖道的石橋了。此橋清代及上世紀多次維修過,目前保存狀況良好。此橋距離塘棲古鎮九華里路……”當我來回轉了幾圈找到比較隱蔽的小路來到雷家橋前,卻發現這里不過是一個嶄新的人文景觀——清水廊橋。
“從明代正統年間浙江巡撫衙門籌資砌筑運河堤塘以來,大運河杭州段(從今拱墅區的北新橋起,至桐鄉縣石門鎮)四十多公里長的運河塘岸上共建有七十二座跨支河橋梁,其主要作用是方便水陸并行。在這批始建于明代的古橋中,雷家橋是余杭乃至杭州附近目前存世的唯一一座纖道橋”。以上信息來自《浙江日報》2018的報道。但以我之所見,眼前的古纖道未免有些“太新了”,尤其腳下的石磚無論大小還是規格,都跟兩頭運河邊的小廣場和游步道地面的鋪設材料一致,實在是很難不讓人產生懷疑。
這座雷家橋為單孔石梁橋,長11.3米,孔高約3米,跨度6.5米,橋面寬1.95米。橋臺以塊石壘砌,內側嵌壁墩。壁墩由四塊長條石并列豎排,墩上覆石蓋梁。橋面由三塊長條石并列鋪成,兩側中間各刻有“雷家橋”橋名,不設望柱及欄板。橋面兩邊各設有踏步。
“古纖道”自北沿運河東岸迤邐而來,折西跨過雷家橋,沿運河南岸繼續遠去。目前橋梁兩側纖道長度約60米,寬2.2米。基礎由塊石壘砌,路面用石板橫向錯縫鋪設。聽當地的老人家介紹,雷家橋古纖道與西邊的跨塘橋、廣濟橋以及龍光橋,共同組成了往來塘棲的必經之路。
纖道的重要性其實在我國古代并不遜色于運河,因為古時候行船,多以槳、櫓、帆為動力工具,但凡碰到載貨較多重量較大,或遇逆風、逆水行船,就需要挽纖,而挽纖行船的纖夫便成了一種專門職業。可惜不知道什么原因,作為京杭大運河的終點,如今完整保留下來的古纖道幾乎等于沒有。好在在2013年,“雷家橋古纖道”已被公布為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有趣的是“雷家橋古纖道”雖然貴為古跡,在路牌上卻被標識成了“清水廊橋”,雖然更顯貼切,但終歸也有點太主次不分嘍。
對雷家橋古纖道感興趣的朋友如果自駕前往,可以按導航走,但是過橋以后你會發現無法右轉,這時候可以不要理睬導航提示了,繼續往前開50米左右,注意右手邊帖滿小廣告的鐵皮墻和電線桿中間的下坡入口,雖然很窄,但小車可以放心駛入,再往前百米左右,右邊會有個小型停車場(正常情況下應該會有空位的),就算是到達終點了,此時距離雷家橋也就30米左右,下車步行即可。
(圖文作者: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多多留言,歡迎轉發分享、內容指正、評論、點贊和關注,希望媒體或個體尊重原創,非本人允許不得轉載!需要實景照片和視頻素材可約,本人獨家提供DD代游、代拍、代打卡服務,歡迎洽談,附贈所有拍攝素材。)
最后再吐槽一下某些自媒體平臺,我之前5月2號發的圖文,5月3號就有人盜圖發文,一看就是AI添油加醋寫的東西,閱讀數據比我這又跑又拍又后期又動腦子發文的苦逼原創作者卻好得多,關鍵照片上的水印,以及我的自拍入鏡人像都在,真不知道是怎么通過審核和推薦,并且還被推流的?!!唉,一聲嘆息。能不能請稍微尊重一下原創作者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