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場到景區3公里,大爺大媽走不動了】
“閨女,這景區大門咋比長城還難找?”五一小長假第一天,65歲的張阿姨站在廣東某景區停車場,望著遠處若隱若現的檢票口直嘆氣。她手里攥著兩張擺渡車票——每張20元,是兒子咬牙買的。“停車場到大門明明能開車,非要讓咱多花40塊!”張阿姨的抱怨,道出了千萬游客的心聲。
這樣的場景,在清明、五一等假期頻頻上演。據人民網“人民投訴”統計,2025年1-4月,關于景區擺渡車的投訴量同比激增58%,其中“強制消費”“收費虛高”“路線坑人”成為三大關鍵詞。
【正文一:景區大門為何“越搬越遠”?三大套路揭秘】
1. 生態保護還是創收借口?
“為了保護環境,私家車禁止入內!”——這句話成了許多景區的“萬能擋箭牌”。例如吉林長白山天池北景區,自駕游客需折返35公里到鎮上換乘大巴,單程耗時1小時。但實際上,景區周邊明明有空置停車場,工作人員卻堅稱“車位已滿”。
專家指出,真正的生態保護區應像黃果樹景區那樣科學規劃:通過智慧調度系統控制車流,同時完善步行棧道和免費接駁車,而非簡單粗暴地外移大門。反觀某些景區,商業街距離大門比景點還近,游客被迫穿越琳瑯滿目的店鋪,這哪是保護生態?分明是給商家“引流”。
2. “地形限制”背后的生意經
河北嶂石巖景區曾公開解釋:“山高谷深,停車場只能建在5公里外。”但游客王先生發現,所謂的“險峻山路”竟是一條雙向四車道的柏油路,“旅游大巴暢通無阻,分明是逼我們買擺渡車票!”
更離譜的是茶卡鹽湖。4.2公里的鹽路步行艱難,景區卻將小火車和游船票定價高達140元,遠超60元門票價。有游客算賬:“一家三口玩一趟,交通費抵得上半個月菜錢!”
3. 門票經濟轉型的“畸形產物”
深圳大學旅游研究中心的劉杰武教授直言:“過去景區靠門票賺錢,現在國家嚴控票價,擺渡車就成了‘救命稻草’。”數據顯示,峨眉山景區2024年索道和觀光車收入占比超40%,是門票收入的兩倍。這種“交通創收”模式,讓景區把大門越挪越遠——畢竟多一公里路,就多一批不得不買票的乘客。
【正文二:這些“交通刺客”,專坑中老年游客】
1. 步行變“拉練”,老人吃不消
“說是800米,走起來像兩公里!”北京退休教師李伯伯在陜西某景區吃了虧。景區地圖標注的直線距離,實際是蜿蜒山路。他和老伴走了半小時,膝蓋疼得直打顫,最后花60元坐了5分鐘電瓶車。“這不是欺負我們腿腳不利索嗎?”他憤憤道。
2. 捆綁銷售玩套路
河南萬仙山景區被曝“不買擺渡車票不讓進門”,連免票老人也難逃此劫。更隱蔽的是“隱形捆綁”:張家界某景區將售票處設在3公里外,游客購票時自動勾選擺渡車費,若不仔細核對,根本發現不了多花了25元。
3. 安全漏洞讓人心驚
今年五一,湖南某山區擺渡車超載嚴重,78歲的陳奶奶被擠在過道,急剎車時險些摔倒。“司機還說‘忍忍就到了’,這是拿人命當兒戲!”她兒子向文旅局投訴時仍后怕不已。
【正文三:學學這些良心景區,賺錢也能賺口碑】
1. 黃果樹的“智慧解法”
貴州黃果樹景區用科技破解難題:
- 5G全覆蓋,實時顯示各點位人流,自動調度擺渡車
- 商業街與主景區分離,免費電瓶車直達核心景點
- 推出“錯峰優惠票”,早晨7點前入園免擺渡車費
這套組合拳讓游客量增長30%,投訴量卻下降45%。
2. 荔波大小井的“暖心服務”
在貴州荔波,帶娃家庭可享特殊照顧:
- 嬰兒車專用擺渡車免費乘坐
- 沿途設休息亭、直飲水點
- 70歲以上老人憑身份證領“優先乘車卡”
景區負責人坦言:“我們寧少賺十萬,不寒一位游客的心。”
3. 敦煌的“大氣格局”
鳴沙山月牙泉景區將擺渡車票價從20元砍到5元,還開通夜游免費專線。結果游客二次消費反而提升——省下的車錢,大多買了文創雪梨和駱駝玩偶。
【景區要想長遠,先把大門“搬回來”】
采訪途中,遇到一群銀發旅友在景區門口拍集體照。組織者趙阿姨的話發人深省:“我們這代人,最恨被人當冤大頭!景區要是真心待客,大門再遠也愿意走;要是光想著撈錢,就算修到眼前也不進!”
或許,該把這句話刻在每個景區管理者的辦公桌上:游客的腳會投票,良心錢才賺得長久。
點擊“關注”,聽胡同口的熱乎氣兒,嘮老百姓的身邊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