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北京舉行,公布“文明橋梁計劃——文物出境展覽精品項目”名單,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出席開幕式并為項目啟動。我館申報的“世界記憶 和平愿景——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入選。展覽將圍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和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10周年,弘揚正確二戰史觀,表達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呼吁人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劉玉珠,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副理事長、信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何超瓊為“文明橋梁計劃——文物出境展覽精品項目”啟動
▲“文明橋梁計劃——文物出境展覽精品項目”
▲ 我館申報的“世界記憶 和平愿景——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入選“文明橋梁計劃——文物出境展覽精品項目”
01
架起“歷史之橋”
喚醒共同二戰歷史記憶
近年來,紀念館加強南京大屠殺史實國際傳播,先后在法國、捷克、白俄羅斯、丹麥、西班牙、匈牙利等國辦展,通過南京大屠殺的“世界記憶”展望命運與共的“和平愿景”。
▲ “世界記憶 和平愿景——南京大屠殺史實展 ”在匈牙利布達佩斯開展
▲ “世界記憶 和平愿景——南京大屠殺史實展 ”在西班牙馬德里開展
紀念館堅持“一國一策”“一群一策”的辦展理念,先對舉辦地進行畫像,使每一場外展一脈相承又各有側重,讓觀眾感到展覽“與我有關”。海外展覽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邏輯為線,結合展出國的特點,從歷史背景、相似遭遇、人道精神、戰后紀念等共同話題上尋找交匯點,增加交集點。
▲展覽開頭以法西斯對外侵略的標志性事件為時間軸,用一張全球示意圖指出南京大屠殺是二戰期間的國際大屠殺之一,從全球視角引入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暴行
▲在西班牙展出1937年12月13日西班牙《洪水報》對日軍在南京進行“殺人競賽”的報道
▲西班牙展覽指出1937年的南京是另一座“格爾尼卡”,將西班牙北部城鎮格爾尼卡與南京同樣遭到法西斯轟炸的歷史聯系起來
▲在布達佩斯舉辦的展覽,從匈牙利著名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拍攝的中國抗戰照片切入,用卡帕的鏡頭引入日本侵華暴行
海外展覽用第三方檔案文獻拉近情感距離,紀念館精選受害方、加害方、第三方的大量史料,相互印證,注重運用第三方國家的教授、醫生、記者、外交官、傳教士等人的日記、書信、文件、照片以及影像等資料,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在海外觀眾中產生共鳴。
▲約翰·馬吉使用的攝影機是我館收藏的國家一級文物,我館專門等比例仿制了一架馬吉攝影機作為實物帶到國外展出
展覽還通過創意設計和互動加深共同記憶。運用圖文、展品、色調、光線等合理搭配,營造沉浸式的觀展氛圍。例如通過色調的變化運用,引導觀眾的情緒表達。
▲在展覽中設置“12秒”裝置的互動體驗,聽覺和觸覺使觀眾對南京大屠殺的慘烈程度有深刻印象
02
守護“文明之橋”
積極踐行全球文明倡議
南京大屠殺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苦難,也是人類文明的劫難。海外展覽啟迪人們從文明罹難的黑暗記憶中,思考文明傳承的重要性,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
紀念館挖掘世界記憶遺產內涵,從《世界記憶名錄》中精選南京大屠殺檔案,讓館藏的文獻史料“出海”,例如南京市民關于家人被害和財產損失的呈文、英國記者田伯烈編輯的世界上第一本公開出版的南京大屠殺書籍、南京大屠殺案主犯谷壽夫的死刑判決書等,讓記憶遺產走近更多國際人群。
展覽把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作為展覽的重點內容之一,并與國際上的二戰紀念活動聯系起來,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具有拯救人類文明的重大意義。海外觀眾從我國的國家公祭活動中了解中國立場,牢記法西斯摧殘人類文明的歷史教訓,防止歷史的悲劇重演。
▲海外展覽對我國國家公祭儀式和相關活動的介紹
展覽還展現了文明傳承創新活力,把中外人士傳承歷史記憶、共同維護和平的心愿和行動展現給世界。在展覽中以南京作為“國際和平城市”為窗口,介紹當年國際友人的后代與南京延續著歷史的友誼。
▲在鼓樓醫院積極救治難民的美籍醫生理查德·布萊迪的曾孫女梅根·布萊迪創作歌曲《感同身受》,打動了許多海外觀眾
▲來自43個國家的430多名國際青年成為我館的國際志愿者,他們的故事和聲音通過展覽傳向世界
▲參加我館“行前一課”的青年學子在國際舞臺上講述中國故事,其中一位被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評為年度感謝人物
03
共建“和平之橋”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海外展覽以“記憶”為圓心,畫出“和平”的最大同心圓,使人們加深對和平的理解。
在展覽中體現“紫金草”這一和平符號,以紫金草的故事表達和平理念,使眾多國際觀眾實現了從受教育者到國際傳播者的轉變,他們以外傳外的故事成為展覽的一大亮點。
▲展覽海報以“紫金草”為底色
▲我館的國際和平教育項目“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遺產中心的“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眾多國際參觀者以外傳外的故事成為展覽的一大亮點
海外展覽還傳播了中外人民的“和平之聲”。展覽吸引舉辦地的國家通訊社、國家電視臺等主流媒體采訪報道。我館在Facebook和X上的賬號“南京祭憶”第一時間將展覽內容轉化為推文,增強對海外青年的吸引力和傳播力。
▲展覽吸引舉辦地的國家通訊社、國家電視臺等主流媒體采訪報道
▲Facebook平臺截圖
未來,紀念館將繼續推進海外展覽,堅持銘記歷史、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主題主線,突出“記憶”與“和平”兩大關鍵詞,切開歷史的剖面,講述人物的故事,展望共同的愿景,推動“世界記憶、和平愿景”系列海外展覽走進更多國家和地區,使展覽更好成為促進中外民心相通的橋梁,讓歷史記憶點燃和平薪火、照亮文明之光!
·編 輯:潘琳娜
·審 校:李 凌 李雪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