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日本寺廟成了中國富裕階層海外投資的“新寵”,社交平臺上鋪天蓋地的廣告宣稱“買寺廟=買身份”“低門檻移民”“高回報香火生意”。
然而,看似雙贏的交易,實則是一個巨大的坑,專等有錢人去跳。
在東京新宿區的繁華街區,一座始建于江戶時代的古寺以2.3億日元的價格悄然易主。
買方是一家注冊地在香港的投資公司,這筆交易曾被視為中國資本進軍日本寺廟市場的“標桿案例”。
然而,僅僅一年后,這座寺廟便因“宗教法人資格未轉讓”陷入糾紛,買家不僅無法開展法事活動,還被日本文化廳定性為“非宗教目的買賣”,最終虧損700萬日元黯然離場。
這樣的故事正頻繁上演。
2024年上半年,日本全國共有147座寺廟完成所有權變更,其中約35%的買家來自中國內地及港澳臺地區。
大阪某中介透露,中國投資者尤其青睞“帶墓地的新建寺廟”,因為這類寺廟每年僅墓地管理費就能帶來數千萬日元收入,而單場法事收費高達3萬—4萬日元,利潤率遠超普通房地產。
中國資本為何盯上日本寺廟?答案藏在三個關鍵詞里:免稅、移民、死人經濟。
日本《宗教法人法》規定,宗教團體的布施收入、土地資產均可免稅,持有十年以上的資產轉售也無需繳稅。
若以宗教法人架構運營,綜合稅負可比普通企業低42%。
更誘人的是,宗教法人代表申請日本永居的成功率遠超普通企業主,被中介包裝為“移民捷徑”。
而真正的“財富密碼”,則是日本“多死社會”催生的殯葬剛需。
日本每年死亡人數約150萬,殯葬市場規模超2萬億日元。
寺廟通過舉辦法事、出租墓地、存放骨灰,形成了一條穩定的“死人產業鏈”——一塊墓地年管理費3萬—5萬日元,單場法事收費抵得上普通人半月工資。
一名化名王秀英的中國女富豪曾考察日本10多家寺廟,她直言:“帶新墓地的寺廟最搶手,法事需求多,利潤更高。”
大阪一座改造為禪修酒店的寺廟,年收入達1.2億日元,其中45%來自法事,30%來自高端民宿,甚至佛珠、御守等文創周邊溢價超300%。
然而,當資本試圖用商業邏輯“收割”信仰時,現實很快露出猙獰面目。
日本法律明確規定,宗教法人的免稅特權僅適用于宗教活動,若涉及民宿、停車場等非宗教業務,需正常納稅。
2024年,日本文化廳將“非宗教目的買賣”定性為“逃法行為”,稅務部門加強審查后,多名中國投資者因財務混同被罰款并吊銷簽證。
京都一座被改造成婚禮場地的寺廟,因違反《文化財保護法》被罰1.5億日元,投資者血本無歸。
寺廟維護成本遠超預期。一座被列為文化遺產的京都名剎,每年僅修繕費就需2000萬日元,墓地遷移、設施改造還需額外支付復雜審批費用。
大阪某寺廟因負債數千萬日元被強制拍賣,投資者不得不“擊鼓傳花”尋找接盤者。
最致命的打擊來自文化差異。
日本寺廟與信眾間存在“檀家制度”——家族世代與特定寺廟綁定,婚喪嫁娶均由該寺操辦。
中國投資者接手后,因不熟悉這一傳統,導致信眾流失、收入銳減。
2023年,3起中國買家因忽視“檀家制度”而投資失敗的案例被曝光。
更有投資者計劃將古寺改造成民宿,卻因“褻瀆信仰空間”遭居民抗議,項目被迫中止。
寺廟投資的潰敗,本質是資本邏輯與文化價值的錯位。
在日本,寺廟不僅是宗教場所,更是社區歷史與集體記憶的載體。
地方政府將237座寺廟列為“瀕危文化遺產”,文化屬性遠高于商業價值。
而中國投資者試圖將法事變成“流水線服務”、將骨灰存放架改造成“智能儲物柜”,甚至用掃碼查看先人信息,這種將信仰“物聯網化”的操作,徹底激怒了日本社會。
其次,宗教法人的免稅特權本是為保障宗教活動,而非助長資本投機。
日本移民律師指出“若以盈利為目的經營寺廟,反而可能被認定為欺詐。”
一名旅日投資者直言:“寺廟是大企業的避稅工具,普通人參與就是擊鼓傳花。”
這場寺廟買賣熱潮,是稅法漏洞的灰色地帶、移民焦慮催生的投機心態,共同編織了暴富幻夢。
然而,當資本試圖為信仰定價時,文化沖突與法律風險便成了無法回避的代價。
正如一名虧損千萬的投資者在社交平臺留言:“以為買的是風水寶地,結果成了填不完的坑。”或許,這場鬧劇最大的啟示在于:
經濟利益從不是衡量文化資產的尺度,尊重規則與敬畏傳統,才是跨境投資的生存法則。
編輯:藍橙
作者:老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