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既不是盟友,也不是朋友,本質關系是利益”!
俄羅斯專家的這一言論猶如一顆石子投入國際輿論的池塘,震起層層漣漪,這種看似矛盾的言論,卻恰恰揭露了中俄之間關系的復雜性。
中俄關系應該如何定義?是權宜之計還是長遠布局?
中俄合作背后的“真金白銀”
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俄智者庫曾言“我們的合作沒有主從之分,只有平等互惠”,盡管西方媒體一直渲染中俄“準盟友”的關系,但從雙方合作來看,中俄更像是一對“利益捆綁”的搭檔。
2024年,中俄貿易達到24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而能源合作占據半壁江山,從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全線貫通之后,中俄年輸氣量達到了380億立方米,堪稱“鋼鐵動脈”。
在西方極致打壓下,中俄更改了“結算玩法”,中俄兩國本幣交易規模達到4100億美元,就連印度在俄羅斯購買石油都用上了人民幣。
這種“去美元化”的合作模式,不僅規避了西方的制裁,使俄羅斯穩住了經濟地盤,也讓中國獲得了穩定的能源供應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跳板。
而俄羅斯的“國產替代”政策與中國的產能恰恰形成“齒輪式咬合”,在俄羅斯西伯利亞鐵路計劃中,中國技術的升級運力填補了俄羅斯在西方企業撤離后的空白。
在軍工方面,2025年,兩國簽署了重型直升機聯合研發協議,計劃共建月球基地,其中俄方提供發動機技術,中方則是提供電子系統和資金。
這種“各取所需”的模式,既是雙方的務實,也是面對西方制裁下的“抱團取暖”,而在“真金白銀”的合作中,中俄也一直默契的秉持“三不原則”。
中俄默契的“三不”法則
中俄合作中,一直強調“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三不”原則,簡單意義來講就是“非同盟協作”,像是在軍事方面,2024年,中俄聯合舉行了“北部.聯合”海上軍演。
中俄戰機互相降落到對方機場,但是始終強調是合作關系,不針對任何的第三方,俄國防部長曾對中俄軍演比作“維護全球穩定的重要因素”,這與西方渲染的“軍事同盟”天差地別。
中俄之間的關系更像是若即若離,“互生情愫”的年輕男女,這種“戰術熱絡,戰略克制”對于中俄而言,既可以避免直接刺激北約,也可以形成對美西方的戰略牽制。
不可否認,正是美西方對中俄的“雙重遏制”,迫使中俄越走越近,特朗普再次當選以來,多次意圖借俄烏戰爭與俄羅斯“破冰”,并孤立中國。
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雙方的談判貌似并沒有迎來實質性的進展,俄烏戰爭還在繼續,俄羅斯的北約計劃依舊原地踏步。
反而是中俄之間的合作不斷,共贏不斷,短時間內,美西方的“挑唆”恰恰成為了中俄的“黏合劑”,更讓雙方形成一股“背靠背”的默契和力量。
面對美西方的“雙重遏制”中俄一直采用“穩中求進”的戰術,在俄烏戰爭問題上,中國一直在堅持“勸和促談”,而俄羅斯則是通過戰場優勢迫使西方不得不再重回談判桌。
而在臺海、南海問題上,俄羅斯一直力挺中國,多次喊話美西方“玩火者必自焚”,雙方“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默契,讓美西方的“雙線圍堵”不攻自破。
面對美西方的制裁手段,中俄的“反制裁”工具箱也在不斷升級,從本幣結算繞開SWIFT系統,到2025年中俄兩國學者提出推動聯合國改革,瓦解美元霸權。
中俄兩國的手段充分體現了快、準、狠,甚至不得不讓部分歐洲國家開始重新審視對美的依賴性到底是對是錯。
5月3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強勢發言,稱“加州不是美國,對華貿易將保持開放”,在美國自掘墳墓的道路上,其內部都已經開始逐漸瓦解。
而當美國試圖離間中俄時,2025年金磚外長會上,王毅外長與俄外長拉夫羅夫高調稱“中俄永遠互信互挺”。
5月9日,兩國領導人同赴二戰勝利80周年慶典,向全世界展現中俄式“秀恩愛”。
當然不可否認,中俄之間基于現實利益而聯手,未來也仍舊充滿諸多挑戰性,但“親兄弟明算賬”,作為兩個獨立的大國,可能利益驅使下的友誼才更長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