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政策又一次成了全球熱議的話題。這回不是因為他的貿易戰,也不是因為他的移民政策,而是因為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現象——大批美國頂尖科學家選擇跑到中國去任教。外媒直接驚呼“攔都攔不住”,而這背后,跟特朗普當年搞的政策脫不了干系。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看到這事兒,真是覺得有點感慨:美國這是咋了?自家的科學家都留不住,反倒給中國送了個大禮包。
要搞明白這事兒,得先從特朗普政府2018年搞的“中國行動計劃”說起。這計劃聽起來挺高大上,說是要保護美國的知識產權和技術,防止所謂的“中國間諜”偷東西。可實際上呢,它變成了針對華裔科學家的一場大抓捕。
2018年11月,時任司法部長杰夫·塞申斯宣布啟動這個計劃,目標是通過司法手段打擊“中國間諜”,保護美國的科技優勢。白宮還下了硬指標,要求全國94個司法區每年至少弄一兩起跟中國相關的案子。這一下,FBI和情報機構忙活開了,為了完成任務,有些地方甚至不惜編證據,把沒影兒的事兒硬安在科學家頭上。
那幾年,美國的華裔科學家日子不好過,誰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突然被盯上。很多人被指控沒報備跟中國的資助關系,或者參與了“千人計劃”,哪怕這些合作大多是公開的學術交流。根據統計,“中國行動計劃”期間,跟中國相關的案子高達2000多起,數百名科學家被調查,有些被扣上“虛假陳述”或者“稅務違規”的帽子。比如,華裔化學家陶豐(Feng Tao),被控了10項重罪,最后證據不足撤了,可他的職業生涯基本毀了。
這種高壓政策搞得人心惶惶,不少科學家開始琢磨:在美國待著還有啥意思?于是,有些人就動了離開的心思。
到了2025年,這股風潮徹底爆發了,美國頂尖科學家,特別是華裔科學家,紛紛打包行李去了中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查爾斯·利伯(Charles M. Lieber)。這哥們兒可是納米技術領域的牛人,曾經是哈佛大學化學系的領軍人物。結果呢,因為“中國行動計劃”,他被抓了,還定了罪,職業生涯一度跌到谷底。
2025年4月28日,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宣布,利伯正式加入他們,擔任講席教授。這消息一出,全球科技圈都炸了鍋。利伯的案例不是個例,自從2020年以來,中國靠著高薪、先進設備和充足的科研經費,吸引了一大波頂尖人才。據統計,從2020年到2024年,中國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從188萬漲到了325萬,占全球28%,第一次超過了美國。
再比如,數學家孫嵩(Sun Song),本來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干得好好的,2023年回了浙江大學,說是要培養中國的下一代數學家。還有日裔美籍物理學家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諾貝爾獎得主杰弗里·霍爾(Jeffrey Hall),也都跟中國的高校和企業搭上了線,開始深度合作。
為啥這些人愿意來中國?除了美國那邊壓力大,中國這邊的條件確實誘人。科研經費多,實驗室設備頂尖,學術氛圍也相對寬松。更關鍵的是,中國對海外人才是真的歡迎,不像美國那樣疑神疑鬼。
這事兒在外媒眼里,可不是小新聞。《南華早報》直接說,利伯加入中國是“中國科技崛起的又一證據”。《化學世界》也感慨:“利伯是納米技術領域最聰明的人之一,可他在美國沒法繼續干了,現在跑到中國,這對中國來說真是賺大了。”這些評論都點出了一個事兒:美國這政策不僅沒壓住中國,反而把自家的人才往外推,成了特朗普的“神助攻”。
《外交政策》分析得更深,說科學家跑路是地緣政治搞亂科研的后果。2018年“中國行動計劃”一啟動,美國學術界就開始猜忌華裔科學家,弄得人人自危。2021年,光是簽證問題和調查壓力,就有差不多1000名中國研究人員離開美國。反觀中國,不光環境寬松,還有實打實的職業機會,誰不愿意去啊?
外媒還直言,美國這是在“自毀根基”。《科學》雜志就評論:“‘中國行動計劃’的遺產很復雜,它想保護國家利益,可也傷了美國的創新能力。”這話聽著挺刺耳,但事實擺在那兒,美國的人才流失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特朗普當初推“中國行動計劃”,是想擋住中國的科技發展,可結果呢?適得其反。這政策讓美國科技界亂了套,科學家們要么被調查,要么被嚇跑,最后不少人去了中國繼續搞研究。
2025年,特朗普卷土重來,又想重啟這個計劃。可這回,他晚了一步。很多科學家早跑了,跑得干干凈凈。據《印第安納學生日報》報道,前陣子FBI和國土安全部突襲了華裔教授王曉峰和他老婆馬念麗的家,搜了一整天,連個理由都沒給,把人家東西全扣了。這兩口子精神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但這回行動沒啥效果。科學家們早就看透了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提前撤了。特朗普政府想攔,可攔不住,人家已經在中國站穩腳跟了。這局面,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與此同時,中國這邊的科研環境是真給力。2024年,中國的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創了新高,半導體、人工智能、通信技術這些領域突飛猛進。深圳作為創新中心,產業鏈齊全,科研環境開放。利伯自己就說過,他來深圳是想“為全人類做貢獻”,還想帶帶年輕科學家。他的實驗室每周開研討會,學生們討論怎么優化納米材料,氣氛別提多活躍了。
中國政府對海外人才的態度也很真誠。過去幾年,科研投入是大手筆,國家實驗室的硬件牛得不行,經費從來不缺。更別說學術氛圍寬松,不像美國那樣老盯著你有沒有“間諜嫌疑”。這種環境下,科學家當然愿意來。
利伯的案例不光是個人的轉折,還引發了更大的討論:科學合作和國家安全到底咋平衡?美國想靠限制學術交流保住技術優勢,可結果是人才跑了。《科學》雜志說得明白:“中國行動計劃既保護了國家利益,又傷了創新能力。”反過來,中國敞開大門,成了全球科學家的“香餑餑”。2024年,中國科學論文數量繼續全球第一,質量也在穩步提升。
這趨勢背后,是全球科技競爭的縮影。美國忙著防這防那,中國忙著建“科技長城”。外媒感慨,美國在削自己的根基,中國在搭新的舞臺。以后科學人才往哪兒流,世界格局會咋變?這問題值得好好想想。
特朗普的“中國行動計劃”本想保住美國的科技領先,可沒想到弄巧成拙,把自家頂尖科學家推到了中國。2025年,這現象徹底爆發,外媒直呼“攔都攔不住”。這背后,是美國政策的失誤,也是中國科研環境的崛起。
如今全球科技競爭越來越激烈,人才流向直接決定一個國家的實力。美國得好好想想,怎么在保護利益的同時,不把科學家逼走。中國這邊呢,繼續敞開大門,吸引更多人才。未來會咋樣,誰也說不準,但眼下這局面,特朗普真是給中國送了個大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