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劉靜怡)5月18日是第35個全國助殘日。在北京友誼醫院,2024年接受人工耳蝸手術的患者劉成(化名),為自己的主刀醫生、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主任劉玉和送上一束鮮花。“謝謝劉主任,我現在聽得特別好!”跟劉成一起的,還有不少聽障患者,早早報名赴會,等待這場聽力義診活動開始。
5月18日,劉成(中)為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主任劉玉和(左一)送上鮮花。劉靜怡攝
“技術為我們創造了機會。”一位現場患者表示,此前,自己在無聲的世界里生活了10年,通過佩戴助聽器,勉強與世界保持聲音連接。佩戴人工耳蝸三年,已經能聽到蛙鳴、鳥叫、水流。
劉玉和表示,自人工耳蝸集采落地以來,該院團隊已經開展了超250例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數量幾乎與2024年一年的手術量持平。“原來人工耳蝸手術費用20萬元~30萬元,集采疊加醫保報銷后只需要2萬余元。一方面,國家的惠民政策落到了實處,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患者的健康需求。”
不少聽力受損的患者都需要康復干預。隨著技術發展和政策扶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并解決聽力問題。“諸多利好政策不斷出臺,比如助聽器被納入輔助用具目錄、人工耳蝸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等,切實減輕了聽障患者及其家庭的經濟負擔。”北京市聾人協會主席成海表示,許多聽障朋友通過助聽器、人工耳蝸重新獲得了寶貴的聽力。
5月18日,北京市聾人協會主席成海(左)在會上分享。 劉靜怡攝
劉玉和感慨,“聽力損失重在預防和早期干預,需要醫生與患者共同協作,因病而異、因人而異。一路走來,作為一名醫生,感覺到肩上的責任非常重大。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我們有信心能夠把手術做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