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率先將健康科普納入高級職稱評審、設立健康科普專項、推出健康科普影響力排行榜之后,上海健康科普又有制度創新。
近日,為規范醫療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互聯網健康科普行為,營造清朗的科普環境,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上海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聯合發布《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面行為清單(試行)》(以下簡稱《清單》),明確九項禁止行為(上海市人民政府,2025)。
九類禁止行為,規范互聯網健康科普
作為全國首個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面情形匯總,《清單》構建了從賬號管理到內容審核的全鏈條監管機制,標志著健康科普規范化管理進入新階段。
據上海衛健委介紹,《清單》適用對象覆蓋上海市各級公立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醫療衛生機構及其工作人員,重點規范九類負面行為:
一、禁止發布與國家法律法規政策相違背,不利于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內容。
二、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變相發布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等廣告類信息,或對以上商品進行直播帶貨等不當牟利行為。
三、禁止發布虛假錯誤的健康科普信息,不得夸大疾病治療效果。
四、禁止個人在未向所在醫療衛生機構申報并獲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利用職務身份開設用于發布健康科普內容的個人自媒體賬號。
五、禁止機構或個人在網絡平臺科普賬號認證時弄虛作假。
六、禁止將已認證的健康科普賬號交由已被本市衛生行政部門列入“不良記錄名單”的網絡信息內容多渠道分發服務機構(MCN機構)運營或綁定等行為。
七、禁止發布違背倫理道德、公序良俗、侵犯他人隱私的內容。
八、禁止盜用他人作品或侵犯他人知識產權。
九、禁止已退休、已離職工作人員未經原單位同意沿用原工作單位職務信息繼續開展互聯網健康科普。
上海市衛健委表示,未來,上海市將指導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完善健康科普賬號申報制度、內容審核制度、違規信息監測與處置機制,不斷加強互聯網健康科普的規范管理。同時,政府將持續推動優質健康科普內容供給,提升市民的健康獲得感,為公眾提供更加科學、權威的健康知識。
健康科普駛入“快車道”
近年來,在國家“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推動下,醫學科普的價值被前所未有地重視,并逐步納入醫生的職業發展體系。
2021年,《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指導意見》首次將科普作品納入職稱評審范圍,試圖打破醫療系統長期以來“唯論文論”的晉升模式,讓醫生的專業貢獻不再局限于學術論文,而是延伸至大眾健康教育(中國青年報,2024)。2024年,新修訂的《科普法》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趨勢,將科普激勵機制上升到法律層面,為醫務人員投身健康科普提供了制度保障。
政策紅利的釋放,使得健康科普逐漸成為醫生打造個人品牌、拓展職業發展的新賽道。
根據復旦發展研究院《數字時代中國醫生健康科普評價報告》,近年來醫生科普呈現爆發式增長趨勢。數據顯示,在微博、抖音、微信等主流平臺上,醫學科普內容的數量大幅增加,部分頭部醫生賬號發布量驚人,微博發帖超1萬條,抖音短視頻超2000個,微信科普文章超3000篇(復旦發展研究院,2023)。
顯然,健康科普已從傳統的紙媒和電視節目,全面邁向數字時代,醫生的影響力也在互聯網平臺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
流量至上,醫學科普如何“變形”?
當健康科普成為流量經濟的一部分,一些原本以傳播醫學知識為初衷的醫生賬號,卻逐漸偏離了專業軌道(新華網,2024)。
部分醫生賬號雖然通過了醫院認證,但實際運營者并非醫生本人,甚至醫院方面“查無此人”;一些醫療博主熱衷于“全能科普”,跨學科“擦邊”,討論社會熱點、心理雞湯,甚至國際局勢,與醫學科普的初衷相去甚遠。
此外,更為嚴重的是部分醫生賬號利用自身影響力違規變現。例如,某些科普賬號通過軟性推廣或隱晦植入廣告,以“暗廣”形式推銷藥品、保健品,甚至與商業機構合作開展帶貨直播,極大地損害了醫療行業的公信力。這不僅會誤導公眾,還可能影響患者的就醫決策,導致錯誤的健康認知,甚至帶來現實中的醫療風險。
這一系列問題,使得公眾對醫學科普的信任度受到挑戰,也促使監管部門開始介入,對互聯網健康科普進行更嚴格的規范。
2024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等部門緊急出臺指導意見,構建全媒體健康科普知識發布與傳播機制,強化內容審核,以確保科普信息的真實、專業和合規(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4)。
與此同時,各大社交平臺也開始收緊醫療科普的審核標準。例如,抖音要求認證醫療博主必須來自公立三級或民營三甲醫院,并提供完整的職稱證明(中國青年報,2024)。此外,為了防止違規推廣藥品,平臺對醫學視頻內容的審核力度加大,部分疾病和藥品名稱不得不消音或以字母縮寫替代,否則容易“踩雷”被下架。
然而,過度收緊的審核機制,也讓不少真正希望科普的醫生望而卻步。許多醫務人員反饋,過于嚴格的敏感詞審查機制,使得專業內容的發布變得困難,甚至連普通疾病知識的分享也可能因平臺審核規則而被刪除。這不僅影響了公眾獲取優質醫學知識的機會,也打擊了醫生投身健康科普的積極性。
在規范與創新間找到平衡
短短幾年間,互聯網健康科普經歷了從萌芽、爆發到逐步規范的階段。其核心目標從來都不應是追求流量,而是提升全民健康素養。
上海出臺的“九不準”《清單》劃定了紅線,為健康科普的質量兜底,防止虛假、違規信息的傳播。然而,僅有禁止性規定并不足以支撐行業的健康發展。醫務人員在規避風險的同時,或需要清晰的準則和正向引導,以在合規框架內探索更高效、更專業的科普模式。
當制度設計既能守住專業底線,又為創新留出呼吸空間時,醫務人員的科普熱情才能真正轉化為可持續的社會效益。未來的健康科普,不僅需要醫生的積極參與,也需要平臺、監管機構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讓醫學科普走得更遠、更穩。
醫客說
上海出臺《負面清單》為互聯網健康科普劃紅線,嚴打虛假宣傳、違規帶貨等亂象,以全鏈條監管重塑行業公信力。政策既回應“偽科普”泛濫痛點,又通過規范MCN合作、強化機構審核等細節設計堵住漏洞,為科學傳播護航。如何在嚴格監管與創新激勵間平衡,仍需實踐檢驗,但無疑為構建清朗健康信息生態邁出關鍵一步。
【責編】醫客君
【文章來源】職稱醫考之家
【圖片來源】網絡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版權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微信:xxxfff0518 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感謝您對醫客的支持!
【投稿郵箱】yike@touchealth.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