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學生們在刻印版畫時開心交流。 陳朝和 攝
②百色民族高中學生正在制作“麼乜”。李勇芳 攝
③贛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師正在為學生授課。學校供圖
④學生正在動手制作各類藥丸等。 達拉特旗教育體育局供圖
非遺為學生帶來了很多美好,它讓四川的學生感受美、抵達美;幫助廣西的學生建立自信,激發內生動力;讓江西的學生成為文化的守護者和創新者;引導內蒙古的學生從小樹立健康理念,感受中醫智慧……非遺以藝術之美進入學生生命,照亮學生的未來。
木刻版畫
由非遺刻印抵達藝術之美
本報訊(記者 陳朝和)“一筆筆地勾勒出線條,讓我感受到自己沉浸在藝術的創造中,一步步感受美、抵達美。”四川省成都棠湖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六年級學生朱幽蘭說。
近日,記者走進學校“甲馬木刻版畫工作坊”社團興趣課,學生們用小刻刀在木板上刻印作畫,草稿圖上有動物、有人物、有傳統節日符號等,大家一次次推出木屑,在時而抬頭的交流中綻放歡笑,更多時候則是沉浸其中,專注創作。
“版畫的特點就是線條清晰、簡單、夸張,能讓小學階段學生更好理解美術教學。”學校美術教師、“甲馬版畫”指導教師周鵬告訴記者,版畫經歷繪制草稿圖、電腦翻印、木板上畫等步驟,學生都會全程參與。
“甲馬版畫屬于民間藝術來源于生活,是反映生活的藝術,充滿了生活的氣息。”棠外附小美術教研組長、“甲馬木刻版畫工作坊”負責人王憲龍介紹,甲馬木刻版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2020年進入了學校美術組教師的視野,多位教師利用已有的木刻版畫基礎,加入甲馬的元素,融合了繪畫、雕刻、印刷等多門藝術技巧,成立了“成都市甲馬版畫”工作坊。
“美育是點亮生命的魔法。”王憲龍創新推出“非遺+”課程,將木刻版畫與數學幾何知識結合,藍染工藝與化學染料實驗聯動,水墨技法與文學詩詞鑒賞交融。在學校非遺工坊長廊里,數百幅木刻版畫與藍染布藝作品構筑起流動的藝術展廳,其中,作品《尋夢梵高》將原始木材、雕刻藝術與西方繪畫結合,獲得第九屆四川省中小學生藝術節一等獎……
王憲龍表示,如今學校打通書法、繪畫美術工作室,將在美術創作中更好促進美術形式的融創、跨學科的融合,講好繪畫與刻印的故事,讓更多學生在藝術創作中發現和感受生活的藝術之美。
“麼乜”香囊
用非遺之針“縫制”民族團結
本報訊(記者 周仕敏 通訊員 于丹 黃方梅)廣西百色民族高級中學的非遺工作坊內,傳來陣陣針線穿梭聲,混合著艾草獨特的清香,學生們正專注地在布帛上創作,將古老壯錦的八角星紋融入現代設計,制作出非遺香囊“麼乜”。
學生發展中心主任陸東斌介紹:“我們構建了‘麼乜工坊+勞動教育’的實踐體系,希望學生能在實踐中真正領悟勞動創造價值的內涵。”
勞動教育大棚里,高三學生正在收割今年第二茬艾草。“從種植到加工全流程參與,我們建立了完整的勞動價值鏈。”生物教師廖宗介紹,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種植的艾草喜獲豐收。勞動教育評價系統顯示,持續參與項目的學生中,責任心、抗挫折力等核心素養平均提升35%。
來自瑤山的受助學生那彩英對此深有體會。從最初笨拙地穿針引線,到能獨立設計具有現代美感的文創產品,兩年的勞動實踐讓他完成了蛻變。“每學期我們都要進行產品路演,優勝作品會成為學校對外交流的伴手禮。”那彩英說。這種將勞動成果轉化為實際價值的機制,激發了很多學生的內生動力。
在學校的創客空間里,物理社團的學生們正在調試“懸浮麼乜”裝置。這種跨界融合的創新實踐,源于學校正在開展的“非遺+學科”課程矩陣……
“每針每線都在重塑自信。”民族高中資助辦主任肖知欣翻閱著學生的成長檔案:害羞的侗族女孩成為非遺講解員,沉迷網游的男生在文創設計中找到人生方向……項目開展5年來,像這樣的蛻變故事已記錄137個,98%的受助學生考入本科院校,其中15人選擇了民族學、非遺保護等相關專業。
如今,“家—校—社—企”協同發展的數字化平臺正在搭建,受助學子的終身成長檔案被逐一點亮。在這片曾被群山阻隔的土地上,一朵朵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教育麼乜”正在翩然綻放。
采茶戲
非遺文化浸潤青少年心靈
本報訊(通訊員 劉蔚衛 記者 甘甜)矮子步、單袖筒、扇子花是江西的“拿手好戲”——贛南采茶戲的獨特標志,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依托贛南地區豐富的客家文化資源,贛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深耕以贛南采茶戲為主的非遺文化傳承,助力地方文化繁榮發展。
“非遺傳承需以精神為內核,方能生生不息,而紅色是贛南最大的底色,在贛南采茶戲《一個人的長征》里,主角以‘矮子步’退場,這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精神的象征。”贛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楊林說。
贛南師范大學“贛南采茶舞”課程打破傳統“口傳身授”的模式,將采茶戲元素融入紅色敘事;近期,贛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課程“蘇區烽火:紅色文化的歷史長歌與當代回響”,獲評2024年全省“專題+藝術”特色思政課。
“我希望我們培養的學生不僅能掌握贛南采茶戲的技藝,更能以非遺傳承為紐帶,厚植家國情懷,成為文化守護者與創新者。”贛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楊林說,贛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創新提出“學—研—演—創—踐”五位一體課程體系。
課堂上,教師以身示范講解表演要領,并帶領學生研讀劇本、自導自演;課堂外,鼓勵學生“走出去”,將非遺融入文創、新媒體作品,更通過社會實踐見證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力量。
據悉,學校將繼續立足本土培養核心傳承編創梯隊,輻射至福建、廣西等地。同時,大力開發中小學美育課程,助力采茶戲從高校課堂走進基礎教育,以文化浸潤滋養青少年心靈。
中醫藥
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文化自信
本報訊(特約通訊員 呂京 蘇勤)近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第十六小學(伏羲學校)組織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中醫藥文化主題勞動實踐活動。一畝見方的“百草園”里格外熱鬧,翻土、播種、澆水……孩子們化身“小郎中”,在“百草園”里播種希望,在醫藥館內研習技藝,體驗傳統中醫藥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這片由各班分片負責的勞動實踐基地里,黃芩、桔梗、藿香、菊花等多種中草藥正煥發勃勃生機。學校給各班級劃分了“責任田”,讓學生全程參與種植、管護和采收。
走進校園醫藥館,展柜上陳列著上百種中藥,濃濃的藥香撲面而來,文化墻上則介紹著各類草藥的藥效以及人體穴位。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小郎中”們認真學習艾灸、推拿等傳統技法。“讓孩子們從小樹立健康理念,感受中醫智慧,使中醫未來有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中醫養身社團負責人郭蓉介紹。
活動現場,學生還動手制作各類藥丸等,并通過書寫中醫經典、設計草藥書簽等藝術品,讓中醫藥文化“活”起來。“我們從2017年就開始探索將中醫藥文化融入教育教學,通過經典誦讀、書法武術、勞動實踐等多種形式,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文化自信。”該校校長范志敏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創新勞動教育評價機制,推行‘家族制’管理,通過合作種植,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感和團隊精神,同時深化傳統文化教育。”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19日 第04版
作者:記者 陳朝和 周仕敏 甘甜 通訊員 于丹 黃方梅 劉蔚衛 特約通訊員 呂京 蘇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