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閆亞銘 蘇長春
在文化藝術的廣袤天地里,版畫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力,承載著其特有的歷史內涵與深厚情感。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吳氏版畫傳承人,吳雪銀在延續吳氏版畫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以刻刀為筆,續寫著版畫技藝傳承與創新發展的篇章,讓這門古老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在吳雪銀不到3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擺放滿了木版年畫,既有神氣十足的《富貴滿堂》《女媧補天》,又有吳雪銀自己創作的印版,《秋窗讀書圖》《鄉村小鎮十二生肖》(五福臨門、國泰民安)等人物畫形象纖毫畢現,花鳥畫逼真傳神。作品題材豐富多元,既有古老神話傳說,又有現代生活場景,每一幅都蘊藏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與情感。
吳雪銀自幼在父親的指點下開始系統學習木版年畫印刷和雕刻。經過多年努力學習,不僅傳承了前幾代的木刻凸版畫,還學會了綜合版畫、凹版畫、粉印版畫、拓印、套色印版畫、套色絕版印等。而且吳雪銀還把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進行梳理,創造性地與現代畫技術相結合,設計訂制了吳氏版印機。
"傳統木版年畫是非常富有文化氣息的。比如它的這些圖案,天籟之音、平安圖、老街雜藝、百菜圖,題材特別豐富。在過去,文化教育水平不高,識字率很低的情況下,木版畫本身就是一個文化傳承的載體,人們可以通過這些畫來學習歷史文化。"吳雪銀介紹說。
版畫創作過程極為嚴謹,一幅作品完成需要耗費數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從選木版的材質,到構思畫出年畫的底稿,再到后期精雕細刻,制作程序細分起來有10多道以上。版畫作品精煉獨特,易于保存和收藏、傳播。但傳統年畫繪畫方式存在局限。為此,吳雪銀從幾年前開始,便對木版年畫進行了創新,創新了一種新的工藝"半印半畫"的手法,這種手法不但圖案新,而且通過改變工藝,畫面細致、精美,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很受人們歡迎。除此之外,吳雪銀還大膽創新,把山水畫、花鳥畫題材加入到木版年畫的范疇,解決了木版年畫題材形式單一的瓶頸,既發揚光大了祖傳木版年畫技藝,又開辟了吳氏版畫的新天地。
吳氏版畫既要繼承,也要根據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比如在工藝這一塊,我們保留了過去傳統工藝的基本特征,可以說是繼承了木版畫的文化基因。但同時我們也引入了新技術、新材料。像圖案設計,我們就利用了電腦進行輔助,提高了設計精度和效率;在制作木版時,過去老匠人做一塊木版,需要大概1-3個月時間,我們采用了激光雕刻技術,現在3-5分鐘時間就做好了,而且精細度也好很多。"吳雪銀拿起木版畫向記者介紹起他的傳承與創新。
為了宣傳、保護木版畫這門老手藝,吳雪銀每年春節時仍然親自制作年畫并出售。從2018年起,吳雪銀還先后成立了河南雅太文心文化傳播公司和雅太文心云課堂與線下課堂,投入幾十萬元用于吳氏版畫的制作。
"在非遺版畫學校學習的這半年,我最大的收獲是真正觸摸到了傳統文化的溫度。最初握刻刀時連直線都刻不直,是吳老師手把手教我們如何用腕力,現在終于能刻出流暢的山水紋樣了。"吳氏版畫學員王莉說,現在她漸漸明白非遺傳承不僅是復刻技法,更要理解每道工序背后的文化寓意。未來她希望把現代審美融入傳統版畫,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到版畫技藝的魅力。
經過多年努力,吳雪銀作品《青花》《紅果》《鄉村小路伴我行》先后獲得河南省新人美術新作優秀獎等。作為吳氏版畫技藝傳承人,吳雪銀說,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她會一直堅持創新木板年畫制作技藝,努力將"記憶"和"技藝"留住。(編輯 詹云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