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梓華,一位在家帶寶的00后全職媽媽,在網上分享一些育兒經驗,歡迎寶媽們一起來交流,爺爺奶奶們也可以一起探討哦。
和很多父母一樣,梓華也是一個在農村長大、如今在城里帶娃的媽媽。前幾天帶孩子回老家,我爸指著田埂上的泥巴路感慨:“你小時候在這條路上瘋跑,抓螞蚱、摘野果,多快活。但現在的孩子啊,只能蹲家里玩積木、看動畫片,沒意思。”
老大聽了,仰頭問我:“媽媽,你小時候比我現在更開心嗎?”
我一愣,突然意識到——很多人總愛用“過去”丈量“現在”,卻忘了孩子的世界,本就不該活在我們的“比較”里。我們懷念的,是回不去的自己。
說實話,我也常懷念農村生活:夏天在河里摸魚,冬天圍著灶臺烤紅薯,連村口的老黃狗都像老朋友。可這些記憶之所以美好,是因為那是我的童年,帶著我獨有的溫度。
但孩子呢?他出生在樓宇之間,他的快樂是游樂場的彩虹滑梯,是幼兒園里和小伙伴搭樂高,是周末和我去科技館看星星。若我非說“抓螞蚱比搭樂高有趣”,就像硬要他在我的夢里找他的糖。
老家鄰居大姐總對兒子念叨:“城里人冷漠,你在那里住幾年,都不一定會和同一樓層的鄰居說上幾句話。你回了村才知道啥叫熱乎人情”。可孩子每次回去都躲在屋里——他不認識田里的大伯,聽不懂方言笑話,甚至被竄出來的土狗嚇哭。
大姐嘆氣:“這孩子,一點不像她”。可我想說:孩子為什么要像我們?我們走出農村,不就是為了讓他不必重復我們的路嗎?農村的好,不是孩子該背的“包袱”。真正的“為你好”,是許他自由。
上個月帶孩子回村,他第一次見到螢火蟲,興奮得手舞足蹈;可第二天就問我:“媽媽,螢火蟲能陪我上樂高課嗎?”我沒說他“不懂珍惜”,反而覺得欣慰——他在用自己的方式,連接著兩個世界。
帶孩子看麥田,不必非說“比游樂場好”;教他認野菜,不用比較“比漢堡健康”。就像我爸現在會和外孫視頻:“你教爺爺玩那個會變形的機器人唄?你們小孩的東西真厲害!”
我們這代人,從田埂走到地鐵站,從煤油燈觸摸到智能屏,本就是時代的“擺渡人”。何必非讓孩子在城鄉之間二選一?最好的養育,是把自己活成一座橋。
告訴孩子:“媽媽小時候在河里捉魚,但你現在能去海洋館看鯊魚,真酷”。
帶他回村時不說“這才是生活”,而是說:“你看,這世界多大,有人用手機種菜,也有人用鋤頭種菜。”
童年沒有高低,只有不同。我們能給的,不是對過去的執念,而是對未來的包容——讓孩子相信:無論扎根在哪里,都能長出屬于自己的春天。你也在用“我們小時候”和孩子比較嗎? 在評論區悄悄告訴梓華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