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好癢... 能不能抓抓?" 深夜病房里,4 歲的陽陽(化名)蜷縮在病床上,渾身纏著紗布,嫩紅的皮膚上還滲著組織液。看著孩子因劇痛扭曲的小臉,媽媽李女士崩潰大哭 —— 僅僅因為奶奶洗澡時一個轉身拿衣服,這個本該在幼兒園玩滑滑梯的男孩,如今要經歷至少 5 次植皮手術。更讓人揪心的是,家人一個錯誤急救操作,竟讓傷情雪上加霜。這場本可避免的悲劇,給所有家長敲響了警鐘:帶娃無小事,燙傷急救知識必須刻進 DNA!
4 月 17 日下午 3 點,河南周口的王奶奶像往常一樣準備給孫子洗澡。太陽能水箱里的水曬了三天,水溫接近 70℃,她接了半盆熱水放在洗手臺旁,轉身去院子里拿晾曬的衣服。萬萬沒想到,懂事的陽陽想 "幫奶奶先洗臉",踩著小板凳夠水龍頭時,不慎摔向熱水盆。
"嘩啦" 一聲巨響,整盆熱水兜頭澆下,陽陽瞬間發出撕心裂肺的慘叫。王奶奶沖進來時,孩子已經趴在地上,秋衣秋褲被熱水浸透,緊貼在腿上。爺爺聽到哭聲后,第一反應是 "趕緊脫衣服!",他用力扯下陽陽的秋褲,卻連帶撕下大片皮膚,露出血肉模糊的創面 —— 這個看似 "正確" 的急救動作,竟成了二次傷害的開端。
"當時我腦子一片空白,就想著趕緊沖涼水。" 爺爺哽咽著回憶,他抱著孫子在水龍頭下沖了 5 分鐘,但水流過大又沖破了部分水泡。等 120 趕到時,陽陽的前胸、腹部、雙腿已大面積紅腫,部分區域呈現灰白色 —— 這是深度燙傷的典型癥狀。
陽陽的遭遇,暴露出一個殘酷現實:90% 的家長不懂正確燙傷處理。 據中國燒傷創瘍雜志數據,我國每年約有 2600 萬兒童發生意外傷害,其中燙傷占 30%,而因急救不當導致傷情加重的比例高達 45%。
陽陽家人踩中的 3 大急救雷區:
- 強行脫衣? 錯誤操作:直接撕扯粘連衣物,導致皮膚脫落? 正確做法:用剪刀小心剪開未粘連部分,保留貼皮衣物
- 水流過急? 錯誤操作:用高壓水流沖洗,沖破水泡引發感染? 正確做法:溫和水流持續沖洗 20-30 分鐘,水溫以 15-20℃為宜
- 盲目相信偏方? 錯誤操作:涂抹牙膏、醬油(陽陽奶奶曾想涂香油被制止)? 正確做法:除清水外不涂抹任何物質,避免加重清創難度
"很多人以為燙傷后沖涼水就行,其實每個細節都可能影響預后。"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燒傷科主任張醫生指出,陽陽因處理不當導致部分淺二度燙傷升級為深二度,植皮面積增加了 30%。
在重癥監護室外,陽陽的爸爸常先生蹲在墻角猛抽香煙。為了湊手術費,這個木工師傅每天凌晨 4 點就去工地,雙手磨出了血泡。"兩次植皮已經花了 12 萬,后續至少還要 20 萬..." 他聲音沙啞,"村里捐了 3 萬,水滴籌籌了 5 萬,但親戚都借遍了,真不知道還能撐多久。"
更讓人揪心的是陽陽的心理創傷:原本活潑的孩子現在只要看到水盆就尖叫,夜里頻繁做噩夢驚醒。王奶奶每天以淚洗面,逢人就說 "是我害了孫子",甚至出現抑郁傾向。這場悲劇撕開了一個殘酷現實:一次意外足以摧毀一個家庭,而預防悲劇的關鍵,在于成年人的認知升級。
在醫院走廊的宣傳欄上,貼著這樣一句話:"燙傷不是意外,而是可預防的傷害。" 為了讓更多孩子遠離痛苦,我們整理了家庭防燙必備指南:
環境改造:廚房、衛生間加裝門鎖,熱水瓶放置在兒童觸達不到的高處
水溫控制:洗澡水先放冷水再加熱水,用手腕內側測試溫度(不超過 40℃)
急救演練:每月和孩子模擬 "燙傷怎么辦",教會他們喊 "爸爸媽媽,我被燙了!"
知識儲備:保存當地燒傷科醫院電話,熟記 "沖 - 脫 - 泡 - 蓋 - 送" 五字訣
陽陽的主治醫生說,就算后續恢復順利,他腿上也會留下永久性疤痕。這場代價沉重的 "教育課" 提醒我們:在孩子的安全面前,永遠沒有 "差不多就行"。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