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網(記者 李慧穎 陳俊州)5月19日報道5月16日,第七次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成都市繡緣紅工藝品經營部負責人任曉紅在人民大會堂接受“全國自強模范”表彰。5月18日,任曉紅從北京回到成都的第一時間,紅星新聞網記者對她進行了現場采訪,分享屬于她的榮譽時刻。
在位于青白江區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里的“十二針繡坊”大廳內,擺放著任曉紅和學員們繡制的大大小小蜀繡作品。初見面,面對記者談及獲得榮譽地感受,“我只覺我的責任更重大了,我還應該再做點什么。”任曉紅脫口而出,隨后她內斂地拿出參會證和大紅花同記者分享。“最開始他們(區殘聯)告訴我我得獎的時候,我都沒啥感覺,直到走進人民大會堂,我才覺得心情緊張又激動,那一刻仿佛成為了里面的一道光!”
13歲殘疾,卻繡出了新人生
“70后”任曉紅13歲時因病右腳致致殘,報名學編織的她,因為好奇,跑到隔壁蜀繡班去看“鬧熱”,沒想到被蜀繡老師吸引,從此與蜀繡結下不解之緣。憑著努力,她作為優秀學員被推薦到成都市殘疾人蜀繡培訓班深造。2012年,學有所成的任曉紅,毅然放棄老師推薦的蜀繡廠的工作,選擇回到家鄉擔任區殘聯蜀繡培訓班老師。“想法很簡單,就是想讓姐妹們也一起掌握一技之長,自立自強,有尊嚴的活著。”在青白江區殘聯的支持下,蜀繡培訓更名為青白江“十二針繡坊”,任曉紅擔任負責人,并創立品牌“十二針·繡緣紅”。
此后的13年時間里,任曉紅帶領殘疾人就業創業、發展增收,獲全國首批、四川唯一殘疾人非遺工匠,成都市青白江區非遺蜀繡代表性傳承人等榮譽稱號。任曉紅的培訓惠及近4000人次,為全省各地培育非遺蜀繡傳承人、工匠、創客200余名,其中“蓉歐工匠”3名。“不僅培訓免費,參與培訓的殘疾人還能獲得生活補助和交通補貼,繡品無論好壞一律由繡坊回收,計件發放工資。”就這樣,她帶動幾十名殘疾婦女實現穩定就業,月增收2000—8000元。
只是周邊人員的帶動任曉紅還不甘心,即便腿腳不便,她還是樂此不疲的多次應邀九寨溝縣、通江縣的邀請,去為當地蜀繡繡娘培訓。“能做一點是一點,不僅是為他們個人,更是為了非遺技藝的傳承。”
用針線融入家鄉記憶
任曉紅的繡功自不必多說,一步步自我提升、打磨,暈針、紗針、點針、覆蓋針等技法已是信手拈來。十幾年間,任曉紅把中歐班列、青白江區出土文物、城廂古城等體現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運用在蜀繡作品中,完成各種作品近千件,多次參加北京故宮“美麗工坊”殘疾女性文創作品展、法國巴黎中國殘疾婦女文創作品展等國家級文創產品展示。“就在昨天,我們繡坊的23件作品又在北京故宮展出了,我專門參加了開幕式才回來的。”任曉紅口中的故宮展覽正是2025年四川殘疾人文創成果展主題活動,活動由四川省殘疾人聯合會、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成都市殘疾人聯合會共同籌辦,出自十二針繡坊的《千里江山圖》系列文創繡品成為現場焦點。
▲任曉紅繡制的小青銅馬屏畫
而當下,任曉紅正在趕制一件大作以1:1比例繪制的青白江標志性文物青銅馬繡品。“難就難在青銅馬這種斑駁感的細節處理。為了把馬身上的銅銹斑塊繡得逼真,需要把兩條不同顏色的絲線拆分成幾股,再各抽兩股合成一條線,繡幾針,又換另一條線。”其實早在2022年,任曉紅就已經完成了一副直徑為80cm的青銅馬圓形屏畫,“這個屏畫上的青銅馬只相當于正在繡的這只馬蹄那么大。爭取今年內完成這幅繡品吧。”任曉紅說道。隨著年齡對身體的影響,除了盡快完成這幅青銅馬,任曉紅還希望為自己繡一幅四幅屏風,“今年我已經50多歲了,常年做繡活兒,眼睛不大好了,頸椎也不太好,想著以后作念想。”
▲任曉紅和她的作品《天府熊貓》
最放不下的是傳承
讓任曉紅更放不下的是蜀繡技藝的傳承。每一次的榮譽,對她自己是一份驕傲的榮譽,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能堅持到現在,有一大半也是這一份份榮譽驅使我走下去。”這次全國自強模范的榮譽更讓她覺得自己還該作些什么。“這個月月底,在區殘聯的幫助下我們要再開啟一輪培訓,我希望可以發掘一些年輕人,讓這項技術和事業能交到她們手中,真正做到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