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事業是一把衡量社會溫度和文明水平的重要標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殘障人士愿意走出家門、融入社會,在工作崗位上實現了自我價值。他們突破身體桎梏,用專業能力重塑社會認知,在生活和工作中閃閃發光。其中既有視障男孩從盲童學校考入大學,也有先天骨骺發育不良的女性打拼事業,用實力證明生命的維度從來不應被生理條件所定義。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些勇敢追夢者的故事,感受那些在逆境中依然閃耀的人性光芒,見證一個個平凡身軀里迸發出的非凡力量。
看不清世界的“大眼睛”
書本上的文字需要湊到眼前才能辨認,電腦屏幕幾乎要貼到鼻尖……即便戴上2000度的眼鏡,林淼眼中的世界依然蒙著一層揮之不散的霧靄。
初見林淼時,他正“埋頭”在工位上校對文件。乍看之下,除了電腦屏幕上格外放大的字體,他看起來和普通人并沒有兩樣。然而,走近才發現,他擁有著一雙獨特的“大眼睛”——厚重的鏡片后,他的雙眼被放大了四五倍。察覺到記者的視線,他忽然抬頭笑道:“是不是看起來有點像小黃人?”
林淼告訴記者,他出生就被診斷為先天性白內障,歷經五次手術卻只換來微弱的視力。對他來說,世界永遠是一幅未對焦的相片,所有的輪廓都融化在朦朧的光暈里。但就是這樣的他,憑借自己的刻苦和努力,從盲童學校考入了上海師范大學英文專業。
“在學校的時候其實不會想特別多,因為只要我笨鳥先飛就可以完成課業。但等到找工作的時候,我就感覺,好像我的努力一下行不通了。”因為視力障礙,林淼投出的簡歷紛紛石沉大海,讓他一下子在畢業季慌了神。
幸運的是,奉賢區殘聯也一直在關注這個男孩,并通過需求清單、崗位清單精準匹配機制,為他“牽線搭橋”爭取了一個面試機會。“其實我們剛開始也是有過擔心的,但面試的時候,林淼就展現出很強的專業素養。接下來一段時間,他也是跟著師父努力學習,大家對他的工作能力都是肯定的。”益發施邁茨工業爐(上海)有限公司人事經理魏芳回憶。
入職后,公司也為林淼定制了一套“專屬辦公工具”:比同事顯示屏都大一號的27寸顯示器,讓文件看起來不再費力;盲童學校都鮮少配備的高拍儀,讓報價單和出口單據不再模糊。“我記得當時是周五,我們領導發現我看電腦比較費力,就說要給我換一個顯示器。我以為最快也要一周時間,結果下周一上班的時候,就發現已經換好了,當時我的內心是特別感動的。”林淼說。
(琵琶彈奏者為林淼)
美好的生活,是各方共同努力的果實。現在的林淼,既能獨立處理國內客戶訂單,又能協調跨國出口流程。周末時間,他會去奉賢區殘疾人藝術團中排練樂曲,參加演出。“現在已經很幸福了,希望未來會越來越好。”林淼靦腆地笑說。
風吹不倒的“小身軀”
“風吹不倒根深的大樹。”這是吉純最喜歡的一句電影臺詞。
政策激勵疊加硬實力,“被折疊的簡歷”正在慢慢展開……
今年53歲的她個子不高,但氣場很強。明明是童裝尺寸的衣服,穿在她身上就會變成干練的職業裝。即使沒有配圖,想必你也可以猜到——吉純是一名“袖珍人”。可讓她最苦惱的,卻是她不夠“矮”。
“根據肢體殘疾的評定標準,成人身高不超過130厘米被歸類為肢體殘疾四級,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侏儒癥,然而我比這個標準高了5公分,所以我的殘疾證沒能辦下來。沒有殘疾證的話,對我當年高考以及后面找工作,影響是特別大的。”如今,吉純用一種聊家常的語氣回憶往事,但依舊能聽出遺憾和不甘。“可生活總要繼續,我不能被這些事情打趴下。”她又話鋒一轉,繼續說道。
吉純告訴記者,初入職場,身高問題常讓她陷入尷尬——同事們的目光總不經意地從她頭頂掠過,客戶握手時彎腰的幅度也帶著微妙的俯視感。“會有一點委屈,感覺自己被輕視了。但我不擔心這種情況會一直下去,因為最后的落腳點還是看一個人的專業能力強不強。”自信自強,始終是吉純身上最鮮明的特質。靠著過硬的專業知識,她最終成為了公司的會計主管。
然而,與事業上的蒸蒸日上一起到來的,還有病痛的折磨。2005年開始,吉純發現自己開始出現行走吃力的情況,之后逐步發展到了無法站立的狀態,2008年檢查才發現雙側髖關節磨損嚴重,需要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醫生和我說,如果手術失敗的話,我下半輩子就要一直癱著了。那段時間,我覺得才是人生最黑暗的時刻,工作也辭了,每天在疼痛的折磨下思考生命的意義。我最后下定決心,如果手術成功,我就自己創業。”
手術進行得非常順利,吉純也在修養好身體后“再出發”。2010年,她創辦了上海純毅財務咨詢(集團)有限公司。經過15年的打拼,吉純帶領團隊一步步從30平方米的臨街辦公室搬進800平方米的辦公大樓里。“以前覺得我的身高是劣勢,現在反而變成了我的招牌,客戶只要和我見過一面,都會記住我。”
如今,她的殘疾證終于辦下來,但她早已不在乎。她的公司每年也會招不少殘疾人士實習。吉純秉持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以對待自己的高要求對待這些實習生。“我希望他們即便身處困境,也依然有向上的力量,在這個世上倔強生長。”吉純說。
殘疾人事業藍圖愈發清晰
奉賢的殘疾人事業發展如何?還要看數據說話。
近年來,奉賢區殘聯緊扣市“十四五”殘疾人事業規劃,以促進就業三年行動為指引,構建起“政策護航+技能賦能+社會協同”的就業生態。“一方面,我們始終推進政策激勵,對超比例聘用殘疾員工的企業給予補貼政策,三年來累計發放社保補貼25.4萬元、崗位補貼1069.9萬元。同時,通過‘一人一策’建檔、‘量體裁衣’配崗,三年來新增城鎮就業634人、農村就業360人。”區殘聯黨組成員、副理事長鄔衛國說道。
此外,區殘聯還在為殘疾人群鍛造職業硬實力上下足功夫。一方面,打造職業技能充電站,今年開設中西面點、茶藝、直播、人力等課程,55名學員中36人斬獲職業資格認證。另一方面,搭建技能比武大擂臺,區級競賽27名選手同場競技,7名入圍全國競賽梯隊訓練營。同時,架設人才評估坐標系,為5名高校畢業生、149名陽光基地學員開展職業能力評估,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
然而,等到殘疾人群找到工作后,區殘聯的工作還沒有結束。身為“娘家人”,區殘聯提供從崗前指導到在職關懷全程守護,全力營造包容性就業生態,通過“三進”行動宣講政策,優化殘保金征繳機制,讓無障礙就業理念生根發芽。
從奉賢殘疾人事業的發展中,我們看到,完善的社保補貼和技能培訓體系只是基礎,更重要的是通過制度創新和精準服務,切實解決殘疾群體的就業難題。在這里,殘疾人群的就業困境從冰冷的統計數字,轉化為充滿人性關懷的“一人一策”;企業的社會責任也超越簡單的用工安置,升級為更多充滿巧思的職場溫度。
當政策紅利的陽光穿透就業歧視的陰霾,照進每一個被遺忘的角落——殘疾人群自身永不停歇的成長力,成為撬動命運的最堅韌杠桿。那些曾經被偏見所“折疊”的人生簡歷,終將在包容的陽光下舒展成斑斕的人生畫卷,為每個獨特的靈魂培育自由綻放的土壤。
記者: 陸婷婷
編輯:何海丹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