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聳立,黃河九曲。
夏日的焦裕祿干部學院,來自河南省軍區(qū)的新聞報道骨干用3天半時間,84個小時,5040分鐘,接受思想洗禮、蓄力充電、潛心問道。
“好漢”再提當年勇
“我從當戰(zhàn)士開始就寫報道、拿相機,有的上大學就是新聞專業(yè),一干就是20多年”。
“我創(chuàng)造過一天在《解放軍報》3個版面同時發(fā)稿、一個月發(fā)表33篇軍報文章的優(yōu)異成績”。
奮斗的足跡回憶起來都是滿滿的幸福。提起當年激情燃燒的歲月,很多老同志在集訓中又找回了當年挑燈夜戰(zhàn)的感覺,心中的新聞理想和價值追求被喚醒。
“搞新聞報道必須發(fā)自內心熱愛,才能有忙并快樂著的真切感受”!
“這是一條長長的路,也是一條幸福的路”!
重整行裝再出發(fā)。在千頭萬緒的工作中,我們當年的老報道員、現在的領導同志,要再提當年之勇,親力親為、提筆撰稿,多關注、培養(yǎng)幫帶年輕的新聞骨干,在工作中多指導、多鼓勵、多表揚!某人武部政委馬昕在交流發(fā)言中提議道。
帶動“小白”育人才
“單位小、人手少,咋找新聞點”?
焦作文職任鍇敏的提問引發(fā)共鳴。授課老師以老兵跨越4000公里祭奠戰(zhàn)友為例,提出《山河為證:一場跨越半世紀的生死之約》的獨特視角,詮釋“小單位也有大情懷”。
課間“論劍”,解鎖基層新聞密碼。“老新聞”谷巍鋒分享“泥土法則”:“當年23雙補丁膠鞋里,成就了《千層底上的邊關春秋》。新聞的根,永遠扎在基層泥土里!”這一難點引發(fā)熱烈討論。漯河職工伍樹清從民兵巡邏攜帶的《應急救援手冊》,發(fā)現《口袋里的‘救命寶典’!民兵的行走安全指南》的新聞點。
南陽軍分區(qū)袁毓江拋出新思路:“渠首民兵連自編自演的安全情景劇,或許能打開新視角?”省新聞報道骨干張興華當即點贊:“沒錯!用《土味情景劇‘火出圈’!安全知識這樣‘活’起來》,把新聞寫成有煙火氣的故事!”
討論聲此起彼伏,從黃昏延續(xù)至深夜。“培訓是蓄力,實踐是綻放。我要努力早日刊發(fā)作品!”去年新入職的文職人員郝豫杰講道。
兄弟“協(xié)手”站排頭
“每天盯著會議通知、訓練計劃,哪有那么多新聞”?
面對基層新聞工作者的普遍困惑,老報道員一語破題:不是沒有新聞,是缺少“新聞眼”!我們要做有心人、良心人、溫心人、細心人、磨心人、覓心人……
課堂“會戰(zhàn)”,破解新聞創(chuàng)作困局。在新聞線索“會診”中,各單位帶著“原生態(tài)”素材“問診”。濮陽軍分區(qū)盤活基層專武干部隊伍的工作,被建議以《激活專武干部“一池春水”》為題聚焦制度創(chuàng)新;漯河軍地保障軍人軍屬權益實踐,從《破解軍屬急難愁盼的“金鑰匙”》切入凸顯服務實效。
嘴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骨干少、隊伍缺,怎么辦?”
“整體聯動、分片集中、骨干帶頭、群策群力”!
建立片區(qū)協(xié)作機制,“大分區(qū)”挑大梁,培養(yǎng)幫帶、定期會戰(zhàn)、集中組稿,振奮精神,挺立潮頭,讓更多大稿子、好稿子見諸報端,讓更多新聞人才嶄露頭角,讓新聞傳遞的力量閃閃發(fā)光!
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桐林沙沙作響,新聞人蓄勢待發(fā)……
文:胡振芳 張宏果 王士剛
圖:張嚴文 褚桂仁 王立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