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
同樣是開車回家過節,有人跑800公里還能神采奕奕;
但也有人,開個300公里就累得不行,非得停下來好好歇一歇。
我以前一直以為,這只是“精力差異”的問題——
就像有些人每天睡6個小時就夠用,有些人睡再多也覺得疲憊。
可后來聊了不少人、看了不少案例,我才意識到:
真正的差距,其實和“怎么開車”有很大關系。
說白了,不是你體力差,而是你可能一直在用“最累的方式”在開車。
為什么這么說呢?
很核心的原因在于——很多人開車太“用力”了,尤其是新手。
他們開車時,注意力高度集中,雙手死死攥著方向盤,身體前傾、肩膀僵硬,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前方……
整個狀態,就像是在“打仗”。
就這種姿態,別說跑800公里,跑個200公里都夠嗆。
當然,這并不是說老司機就“不認真開車”了。
而是他們更清楚,什么時候該繃緊,什么時候該放松。
說白了,如果把一個人的精神力分成100份——
新手從上車那一刻起,就幾乎全程拉到80%~90%,連放個音樂都嫌干擾;
而老司機,可能只用了20%左右——一邊看路,一邊聽歌、發呆、觀察風景,整個人是在“節奏感”里開車。
真遇到突發情況呢?
新手直接注意力爆表,全身神經拉滿;
而老司機只會在必要的時候調動警覺,等風險解除,又恢復原來的松弛狀態。
長時間下來,差距就顯現出來了:
一個像彈簧,全程繃著;一個像呼吸,有張有弛。
你說,前者怎么可能不會累呢?
當然,老司機之所以不累,不光是“放松得住”,還因為他們懂得提前預判,主動避坑。
什么意思?
就是你在路上看到的那些突發情況、險情、急剎……他們大多在事發之前就避開了。
所以車沒亂晃,心沒亂跳,累從哪來?
簡單來說,他們在正常行車的時候,會留出足夠的反應時間。
比如在三秒內,就算你不做任何操作,你都不會出事。
處在這個環境中,你的思想就會比較放松,肯定不會累。
不僅如此,開車技術好的人,會把汽車品牌都放到預判中,從而分析出該車走位。
舉個例子:
有經驗的司機,看到雷凌、軒逸、卡羅拉,就會慢騰騰的跟著了,而是果斷快速超車。
因為這類車它就快不起來,和車主的習慣無關。
再比如,路上遇到大貨車壓線、車身不穩——老司機第一時間反應不是“生氣”,
而是立刻提高警覺:
這是疲勞駕駛還是操作失誤?要不要拉開距離?需不需要果斷超掉?
說到底,他們不是天賦異稟,只是早已形成了一套“低風險、低干擾”的行車邏輯。
就像打游戲一樣,有人靠反應硬頂,有人靠視野提前布局。
你用滿血硬扛,他靠提前躲招——累不累,能一樣嗎?
當然,說起來誰都懂:
“放松點就不累了”、“別太緊張”、“提前預判”……
可真開上路,你就會發現:很多人不是不想放松,而是真的不知道怎么放松。
要么就是怕出事,始終處在“隨時可能要躲閃”的狀態;
要么就是被別人影響,一會兒大貨車壓線,一會兒前車猛剎,心也跟著被拽著走。
那怎么辦呢?
首先,盡量遠離大貨車。
這點真的太重要了。
哪怕要稍微加點速、提前換道,也別猶豫。
因為跟在大貨車邊上,你看不清前方、被遮擋、壓迫感強,一路神經都繃著。
你不敢靠太近,它卻不穩壓線,一出事就是大事——那你說你能不累嗎?
當然,不提倡超速,但在安全范圍內盡快脫離,絕對是“減少精神負擔”的第一步。
其次,保持車距,不扎堆。
很多新手喜歡“跟著人走”,但實際上,最舒服的行車狀態,一定是“前后都沒人”的那種節奏。
特別是在高速上,車流本來就是一波一波的。
你不妨主動減速、退出當前車群,或者加點速駛出車陣,進入到那種“清凈帶”——
不用頻繁踩剎車、不被人頻繁并線,心才能靜下來。
最后,不要和別的車并行,尤其是左右貼得太近的時候。
說白了,你要記住一個原則:
別人開得順的時候,你也大概率開得順;別人為難的時候,你也好不了。
所以留點空間、給別人讓路,不是“禮貌”,而是“自保”。
很多老司機選車道時,從來不只是看自己方便不方便,更是看這個位置會不會帶來“額外風險”。
你能預判別人怎么動,你就能騰出更多精力“舒服地開車”。
總而言之,開車累不累,很多時候真的不是“跑多遠”的問題。
而是你有沒有選對節奏,躲掉麻煩,留點空間給自己喘口氣。
有的人習慣硬抗,累的是身體;有的人懂得減壓,省的是精力。
如果你也總是“開沒多遠,人就散架”——
那也許,不是你撐不住。
而是你該換個方式,和車、和路,好好相處了,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