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5月19日電 5月18日,國際大壩委員會第28屆大會暨第93屆年會"建構河流倫理 建設生態大壩"專題研討會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辦。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水科院")與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樞紐管理中心以及River期刊聯合承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國際水電協會、亞洲河流生態修復網絡、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四川大學協辦。水利部副部長王寶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四川大學副校長劉超出席并致辭。來自水利部及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高校、企業及涉水國際組織代表出席。
王寶恩表示,河流是地球的血脈、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搖籃,當前在人類活動、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多重作用下,人與河流的關系日趨緊張,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困境。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水庫大壩對建設生態文明的作用以及河流保護與治理,在"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指引下,提出了"建構河流倫理"倡議,以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他指出,要將河流倫理貫徹到大壩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和運行全過程,構建更加生態的水利基礎設施。中國作為全球大壩建設與工程技術領域領先的國家,愿同各方攜手合作,積極推動河流倫理指導下的生態大壩技術研發與應用,共同促進河流保護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新的貢獻。
夏澤翰表示,人與河流和諧共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他高度評價中國在河流生態保護領域的積極探索,特別提到中國水科院發布的《河流倫理建構與中國實踐》報告已成為工程實踐中實現發展與生態平衡的典范,表示愿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各方加強合作,推動全球在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領域的對話與行動。
劉超表示,本次研討會搭建高水平國際學術交流平臺,深入探討水庫大壩在保護和修復水生態系統中的關鍵作用,為水利工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理論支撐與技術支持。四川大學長期開展山區河流保護與治理研究,為當前在氣候變遷背景下推動生態大壩建設、提升流域治理能力貢獻智慧。
主旨報告環節,中國水科院院長彭靜、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超、國際大壩委員會副主席角哲也、三峽集團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多樣性中心副主任姜偉、斯德哥爾摩水獎獲得者阿西特·畢斯瓦斯、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樞紐管理中心副主任李鴻君、國際水電協會副執行長巴勃羅·巴爾韋德、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建筑與環境工程研究院教授禹孝燮分別圍繞河流倫理與生態大壩、水電開發生態效應、河流泥沙輸移環境、長江流域水電開發中的魚類保護、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時代下的大壩作用、黃河生命健康、河流倫理與水電國際標準、河流倫理與環境倫理等議題進行專題報告。
國際大壩委員會第28屆大會暨第93屆年會于2025年5月16日至23日舉辦,由水利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國際大壩委員會聯合主辦,中國大壩工程學會、成都市人民政府牽頭承辦。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