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俄烏戰爭爆發已逾三年,和平的曙光似乎才剛在伊斯坦布爾談判桌邊隱約浮現,血雨腥風卻再次席卷基輔的夜空。5月18日,在俄烏代表于土耳其會晤不到48小時后,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了戰爭以來最大規模的無人機襲擊。烏克蘭軍方稱,此次空襲共動用了多達273架無人機,目標直指首都基輔及東部多個重鎮。和平談判尚未落筆,殺傷性襲擊卻已先行,表明這場戰爭的劇本遠未走向終幕,反而可能在“和平”名義下迎來新一輪激化。
俄方的這一行動,絕非偶然,更不只是軍事層面的“技術打擊”。它是在特朗普宣布即將與普京進行直接通話、并希望借此“實現停火”的關鍵時間點上發動的,目的直白:在任何西方主導的和平結構成型之前,俄羅斯必須用火力重新劃定戰場上的主導權。273架無人機,不僅是破壞物理空間的攻擊,更是對和平議程本身的一次精準轟炸。
這種節奏上的緊逼,反映出俄方的戰略深意。根據烏克蘭高官披露,俄羅斯在談判中提出的核心停火條件之一,是烏軍全面撤出俄方聲稱“擁有主權”的頓涅茨克、盧甘斯克、赫爾松和扎波羅熱四州。這一立場比俄美上月秘密磋商所形成的和平協議草案更為強硬。換言之,俄方正以戰逼談。
而烏方的回應則顯得頗為被動。在談判桌上無力駁回俄方條件,在戰場上則疲于應付俄軍的攻勢。此次襲擊持續九個小時,直至當地時間上午9時才解除空襲警報。雖然烏克蘭防空系統成功攔截了88架攻擊型無人機和128架模擬目標,但仍有一人死亡、三人受傷,包括一名年僅四歲的兒童。這場空襲不僅撕裂了和平談判的氛圍,也加深了烏克蘭社會對“和平是否真實存在”的懷疑。
更微妙的是,美方此時表現出的“雙重節奏”。一方面,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平臺大張旗鼓,宣稱要與普京通話、“親自達成停火”,并將其作為自己重返白宮的競選資本之一。另一方面,美國現任國務卿魯比奧則謹慎表態,聲稱對戰俘交換協議表示歡迎,并透露俄方正在“準備文件”,但未明確表示美方是否接受俄羅斯最新提出的停火框架。這種前后不一的外交態度,令烏克蘭在美俄之間越發成為被操盤的棋子,和平的定義也隨之變得模糊而操弄。
更需要警惕的是,俄軍這次空襲的時間點,或許也是對“特朗普—普京熱線”計劃的精準回應。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當天明確表示,正在為最高領導人通話做準備,這場通話如果順利進行,將標志著俄美戰爭溝通機制自全面開戰以來的首次重大突破。特朗普甚至放話:“除非我與普京面談,否則這場沖突不會有任何進展。”這是對拜登政府在烏克蘭議題上長期拖延態度的尖銳批判,也暗示了戰爭解決方案可能在西方政治格局轉換中出現“交易化”苗頭。
從俄羅斯的角度看,采取如此大規模無人機襲擊,是一種“談判前先還原戰爭現實”的冷酷邏輯。在戰場上獲取制空與心理優勢,才能在談判中占據發言主導權。無論是烏方的戰俘交換,還是俄方的主權要求,這場“和平談判”在本質上更像是雙方試圖調整戰線、重新部署力量的中場休息。對于平民而言,和平的遲遲不至卻意味著更多家園化為廢墟、更多年輕生命陷入絕望。22歲的瓦季姆面對家園成瓦礫,茫然無助的眼神,就是這場戰爭最真實的注腳:談判桌上無論書寫什么語言,導彈起飛的那一刻,和平就已中止。
值得深思的是,土耳其作為此次談判的東道主與調解方,雖一再高調強調中立,但面對俄軍緊隨而至的暴力升級,其影響力與可信度也遭受挑戰。如果調解機制缺乏強制保障能力,和平談判將淪為另一場表演式外交儀式。而在這種國際結構中,真正主導戰與和的,依然是美國與俄羅斯這兩個超級大國的戰略意圖,而非烏克蘭或其他調解者的意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