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海外79載的“游子”終于回家了!據央視新聞報道,5月18日凌晨,由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返還的子彈庫帛書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抵達北京。
這批國寶在世界博物館日回到祖國懷抱,意義尤其非比尋常。令人期待的是,今年7月它們將在國家博物館首次面向公眾展出。
據報道,子彈庫帛書共三卷,是目前已知唯一的戰國帛書,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帛書和首個典籍意義上的古書,對于中國古文字、古文獻研究以及中國學術史、思想史研究都是極為重要的源頭。
此次歸國的兩卷分別記錄了四時十二月的宜忌、攻城守城的宜忌,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以及無可替代的文化溯源意義。如此重磅文物歸國,是我國文物追索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對所有流落文物的無聲召喚。
子彈庫帛書第二、三卷局部
79載回家之旅,何其山水迢迢,何其漫漫長遠。事實上,每一件流失文物回歸,幾乎都經歷了曲折坎坷的過程。商業回購往往出于不得已,海外捐贈覆蓋面又有限。最為困擾的還有,我國文物流失主要在清末和民國時期,目前涉及文物歸還的國際公約,對我國追索歷史上非法流失的文物頗為不利。讓國寶堂堂正正回家談何容易。
無論多么艱難,追索流失文物的腳步從未停歇。近年來,我國在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上,開始采用溯源研究,同時注重流失文物流轉過程的系統調查。從《關于保護和返還非法出境的被盜掘文化財產的敦煌宣言》到《青島建議書》,再到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增加追索和收回流失文物不受時效限制的規定,追索流失文物的法律體系越來越完備;在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領域,中國聲音越來越清晰響亮。
子彈庫帛書第二、三卷歸國,就是我國基于完整證據鏈主動追索歷史上流失文物的首個成功案例,就是《青島建議書》以對話與合作推動歷史上流失文物保護與返還理念的成功實踐。
據報道,1946年湖南長沙古董商蔡季襄帶著子彈庫帛書到達上海,正在上海的美國人柯強借口拍照,騙走帛書并將其非法送往美國。我國追索文物時,蔡季襄向柯強催要錢款的信件,盛裝子彈庫帛書第二、三卷的盒蓋上帶著的博物館借存標簽,成為美國“非道德獲取”子彈庫帛書的鐵證,成為中外輿論紛紛喊話美國博物館“子彈庫帛書應該歸還給中國”的事實依據,成為中美加強對話、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合作的重要基礎。
文物命運連著國家命運。正如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在子彈庫帛書返還接收儀式上所說:“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因民族弱亂而遠離故土,正隨著民族復興而踏上歸途”。2019年,春秋重器“晉公盤”、圓明園散佚文物青銅“虎鎣”回國;2020年10月,68件流失英國的文物被返還給中國;2023年10月圓明園7根石柱回歸;2024年11月,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在訪華期間帶來56件珍貴文物……黨的十八大以來,已有2000多件流失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懷抱。流失文物回家之旅見證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更見證國家實力的與日俱增。
國家繁榮富強是追索“國寶游子”最堅實的后盾。屬于中國的,我們就要帶它回家!相信更多文物國寶會陸續踏上歸途,回到魂牽夢縈的故土。一念在茲,萬山無阻,期待所有流失文物在“家”團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