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騰訊新聞《我有一個想法》聯合騰訊SSV數字文化實驗室啟動“博物館療愈計劃”,并攜手考古文博專家與心理學專家前往云夢縣博物館,從中國現存最早的家書“睡虎地秦簡墓木牘家書”說起,為觀眾帶來一場撫慰心靈的文物導覽直播。
博物館的溫柔處方:秦簡家書彌合時代焦慮
云夢縣,得名于“水天一色”的古云夢澤,是聞名全國的文物大縣。據講解員陳振介紹,云夢縣博物館成立于 1983 年,是湖北省規模最大的縣級博物館,國家二級博物館,館內藏有文物5000 余件(套),其中一級文物 49 件(套),二級文物 64 件(套),三級文物 242 件(套)。更有四件“鎮館之寶”:云夢睡虎地秦簡、中國現存第一封家書、東漢第一陶樓和中華第一長文觚。5.18國際博物館日,騰訊新聞《我有一個想法》主理人王姝蘄與上海大學考古文博專業副教授王思怡走進湖北云夢縣博物館,并連線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副教授徐潔,探索云夢文物背后的歷史溫度與人文哲思。
目前考古發現的中國最早家書—— 云夢睡虎地秦墓黑夫木牘
左起:云夢縣博物館講解員陳振、騰訊新聞《我有一個想法》主理人王姝蘄、上海大學考古文博專業副教授王思怡
1975年,云夢睡虎地四號秦墓出土了兩枚木牘家書,這是中國已知最早的家信實物。墓主人是生活在戰國晚期的一名普通秦國人,名叫“衷”。這兩枚木牘,正是“衷”的弟弟“黑夫”與“驚”寫給家中長兄“衷”的家書?!昂诜颉迸c“驚”兄弟二人,都是參與秦統一六國戰爭的小士兵,因此木牘家書別名為“烽火家書”。它們被“衷”視為珍寶,帶入墓中作為陪葬品,得以保存至今?!岸滦了龋诜颉Ⅲ@敢再拜問衷,母毋恙也?”這封家書讓我們感受到跨越兩千年的親情與溫暖。
考古文博專家王思怡談到,我們能從不同時代的家書文物中看到人類永恒的情感紋路,從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書中包含的私人書信,到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保存的大量家書,這些寫給親人的信可以彌補由于種種原因而“未完成”的對話。項目主理人王姝蘄提出,書信不僅承擔通訊功能,也一直起到心理慰藉的作用, “知心姐姐”心語信箱,《解憂雜貨鋪》都是書信心理治愈用途的一種體現。手機時代,書信通訊功能被替代,它的療愈功能是否可以繼續?對此問題,心理學專家徐潔解答到:書信的對于心理療愈,人際溝通,以及處理復雜的哀傷,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在心理咨詢領域有一種專門的技術叫做“書寫治療”,你可以寫給自己、親人,甚至一個你想象出來的理想客體,通過書寫時的心理對話,發現自己內在的價值。寫信時筆尖在紙上發出沙沙聲,通過聽覺、觸覺把內心情緒感受流淌出來,文字在紙上變成一種可視化的媒介,將內心世界外化,實現自我整合與療愈。
從中國現存最早的家書實物——云夢睡虎地秦簡·黑夫家書木牘延展開來,中國日報、騰訊SSV數字文化實驗室、騰訊新聞、湖北省博物館云夢分館共同發起了“繁星時光郵筒”AI家書活動,網友創作的AI家書將會被收錄到「云夢縣博物館數字書信庫」中,和「睡虎地秦簡墓木牘家書」一起被永久保存。
銹跡斑駁處生花:器物裂痕照見生命韌性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副教授徐潔解讀東漢陶樓與現代心理學箱庭療法
云夢縣博物館館藏“東漢第一陶樓”
云夢縣博物館館藏東漢陶鴨
除木牘家書以外,騰訊新聞“博物館療愈計劃”本場直播還為觀眾導覽了7組秦漢文物,解讀心理療愈價值?!皷|漢第一陶樓”微縮建筑模型不僅展現了古人的建筑技藝,還與現代心理學的箱庭療法異曲同工,陶樓承載了東漢時期墓主人的心理需求,將家族安寧富足發展的夢想都濃縮在其中。
秦代基層小吏“喜”激發了現代打工人的情感共鳴?!跋病背D晏幚矸爆嵤聞眨l繁外出執行公務,僅公元前160年就累計出差154天??脊虐l現,“喜”因長期伏案工作而患有頸椎病。但“喜”對自己的平凡工作充滿自豪感,當他去世時,讓家人把自己書寫的1155枚竹簡放入墓中,這些竹簡歷經兩千余年,成為中國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法典。“喜”的故事啟示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英雄,即便平凡微小,也有存在的獨特意義。
秦漢女性工匠制作的精美漆器不僅展現了古代工藝的高度成就,更促使當代人關注職業女性的生存困境,導覽專家在直播中給出了女性如何平衡社會角色的真誠建議。銹蝕的銅鏡與氧化的銀器,則給容貌焦慮帶來了全新角度的思考。破損的銅蒜頭壺與兩千年不腐的麻繩形成鮮明對比,引出“剛者易折,柔則長存”的哲學命題,和對人格多面性、完整性的探討。六博棋棋盤則串聯起古今游戲,現代心理學中的“游戲治療”通過自由玩耍喚醒創造力與生命力。精美的秦代食器,可見“一餐一飯皆是修行”,在快節奏生活中,好好吃飯也可是治愈焦慮的良方……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成為連接古今情感的媒介。博物館的療愈功能,讓觀眾透過文物觸碰人類共通的情感與智慧。在這場跨越千年的對話中,歷史不再冰冷,而化作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代人對歸屬、意義與安寧的永恒追尋。
云夢縣博物館館藏“寶相花鏡”
云夢縣博物館館藏戰國青銅敦
第三空間再造:解鎖博物館的時空療愈力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劉斌表示,博物館在當代社會具有特殊意義。后疫情時代,國內博物館與遺址公園的參觀熱潮反映了公眾對精神放松的需求。通過欣賞古代文化與藝術品,觀眾能在審美過程中獲得心靈啟迪,緩解壓力與焦慮。此外,博物館將個體置于人類發展史的長河中,引導人們以更宏觀的視角看待現實問題,從而減少對日?,嵤碌倪^度糾結。這種時空維度的轉換,是博物館療愈價值的核心體現。博物館作為“第三空間”,可通過藝術實踐強化心理療愈功能,將藝術實踐融入日常運營。此外,高校博物館可通過“游于藝”等教育項目,引導學生在實物體驗中緩解網絡時代的社交疏離與心理壓力。
上海大學圖書館館長、博物館學教授潘守永談到,我們通過與文物的對話可以獲得什么?回望歷史,我們會發現其實它并不都是輝煌的,它也有災難,而過去的人如何面對不幸,也是留給今人的生存智慧。文物里凝固的悲歡離合都在告訴我們:人類始終在苦難中尋找希望,這種精神傳承本身便具有治愈力量。
此外,博物館是一個平等性、包容性的空間。當現代社會人們感到越來越孤獨,社交需求可以通過博物館的公共屬性得到滿足。在這里,人們無需刻意營造身份標簽,只需以最本真的狀態與文物、與他人、與自己對話。這種溫和的社交方式,讓觀眾能對自己的精神和情緒做一點點的修復。精神療愈不一定是做“大修理”,日常的“小修復”同樣重要,就像電腦緩存積累過多時需要清理釋放壓力,博物館正是為現代人提供了一種輕量級的“心靈重啟”方式。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