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戛納電影節將于本月25日閉幕,主競賽賽程已過半,哪些作品有希望摘得金棕櫚?來看前方記者的選擇吧(滿分五星)!
《腓尼基計劃》
韋斯·安德森又帶著星光熠熠的卡司來到戛納:本尼西奧·德爾·托羅飾演的歐洲軍火和運輸巨擘,任性指定自己的當修女的女兒為唯一遺產繼承人,兩人在踏上尋求合作伙伴(湯姆·漢克斯、布萊恩·科蘭斯頓、斯佳麗·約翰遜飾)的援助之旅中,彼此之間逐漸產生了互相理解的親情。這或許是繼《布達佩斯大飯店》之后最好的韋斯·安德森作品,除了保持一貫高水準畫面,依舊煥發著緊張、有趣的生命力。
《接近終點》
以父親帶著兒子深入摩洛哥南部山區的公路片為基底,置身于電子音樂轟鳴與陌生原始的自由氛圍中,宣揚著精神不死的自由。這是屬于電影節的電影,角色屬性、行徑以及神智不清的情節肆意結合,構成一段段分裂的旅程。每個角色都要穿過屬于自己的復活日,才能抵達真正的天堂。
《新浪潮》
“愛在”三部曲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的首部法語作品,聚焦于“法國新浪潮”的興起,講述戈達爾拍攝長片首作《筋疲力盡》的幕后故事。影片在形式上以4:3 的畫幅和黑白色調致敬戈達爾的影像風格,更充分展現了戈達爾詼諧、任性又別扭的性格,他的天才之舉,很多時候純粹出于偶然。在戛納電影宮觀看此片,內外互文,生發出一種奇妙的元電影之感。
《愛丁頓》
本片講述了疫情期間美國新墨西哥州愛丁頓小鎮的治安官與市長之間發生的沖突。導演阿里·艾斯特(《遺傳厄運》《仲夏夜驚魂》)幾乎站在了當代藝術電影的對立面,以一種極度戲謔、甚至荒誕不羈的姿態對當代媒介進行了全方位的嘲諷。它毫不掩飾自身的輕浮與雜糅,仿佛有意拒絕任何深度探討,只是肆意將疫情、TikTok、選舉、陰謀論、種族議題等當代社會癥候拋灑在觀眾面前,任人調侃與消費。這種“不負責任”的呈現方式,精準戳中/迎合當下輿論場中流行的空洞姿態與廉價共鳴。
《137號案件》
來自法國警察總督察署的斯特凡妮就黃馬甲運動期間一起民警過度執法事件進行調查,警察身份和對真相的追求之間在她心中產生激烈矛盾。影片緊隨斯特凡妮的視角,沒有花哨的視聽語言,而是抽絲剝繭、邏輯清晰地帶領觀眾走完調查過程。我們總是需要這樣的片子:以通俗影像的形式,教育觀眾體制運作的細枝末節,拷問正義為何無法順利執行,以及究竟何謂正義,從而逼視人性的復雜。
其實,戛納其他單元也常出佳作,今年特別推薦一部導演雙周單元的開幕片:
《恩佐》
本屆導演雙周單元的開幕片。貴公子到工地體驗生活,試圖以身體勞動來抵抗小布爾喬亞的感傷與虛無。與烏克蘭移民勞工之間萌生的情愫,既來自無處安放的青春荷爾蒙,也來自對對他處生活的盲目向往。階級、移民和戰爭的問題被舉重若輕地放置在一段成長煩惱、無因反叛的敘事之中。最后一幕中的電話,連通兩個本就天壤之別的地理和社會空間,而在那個夏日的工地上,一種只關乎專注勞作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愜意,短暫而真實地存在過。
戛納電影節更多精彩報道,請見《環球銀幕》2025年第6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