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的親信、75歲的龐德偉,于5月15日正式抵京就任美國駐華大使。這位曾在香港和新加坡有豐富商業經歷的對華鷹派,一落地就用不同尋常的方式亮明立場。
他首條社媒僅提"讓美國更安全強大繁榮",只字不提中美合作。更令人玩味的是,同一天美方還宣布對中國實體新制裁。中方回應罕見謹慎,不用常見的"歡迎"字眼。
龐德偉來華真實使命是什么?為何中國不再對他抱有幻想?
冷眼相對
"讓美國更安全、更強大、更繁榮"——這是龐德偉踏上中國土地后發出的第一聲宣言。在外交場合,這樣的表態堪稱罕見。通常,一位新任大使抵達任職國,首先會表達對兩國關系的美好期許,而不是像宣讀單方面誓詞一般,只談對自己國家的承諾。
這位75歲的資深政客,用一條簡短的社交媒體貼文,就將中美關系的緊張態勢赤裸裸地擺在了臺面上。更有意味的是,就在他抵達北京的當天,美國駐華使館宣布以"涉及伊朗導彈項目"為由,對中國和伊朗的實體與個人實施新一輪制裁。這一時間點的選擇,幾乎可以視為龐德偉的一份"隨行禮物"。
中國外交部的回應同樣耐人尋味。發言人林劍在回應龐德偉就職時,并未按照外交慣例使用"歡迎"一詞,而是表示"愿提供便利"。這種微妙的措辭差異,在外交辭令中傳遞出明確信號:中方對這位美國使節持謹慎觀望態度。
面對這位特殊的"客人",中方既未失禮,也不熱絡。林劍隨后強調了中方對中美關系的一貫立場: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這三大原則,實則是對美方的一種"前置要求":若想改善關系,必須遵循基本規則。
龐德偉的表態和行動,與中方的克制回應,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不禁讓人思考:特朗普為何選擇這樣一位人物擔任駐華大使?他過去在亞洲的商業經歷,又是如何轉變為今天的對華強硬立場?要理解這個"不受歡迎的客人",我們需要揭開他背后復雜的個人歷史。
雙重面孔
龐德偉的簡歷讀來像是一個商業傳奇。40年跨國商界經驗,曾執掌銳步、達樂公司等知名企業,被華爾街稱為"扭虧為盈專家"。他在亞洲生活工作多年,在香港和新加坡都留下了足跡,對中華文明和亞洲商業環境有著深入了解。
這樣的背景本應使他成為中美經貿合作的理想橋梁。然而,當他轉入政界后,龐德偉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擔任參議員期間,他多次渲染"中國威脅論",2019年在聽證會上公開質問美軍高層:"中國軍隊是否構成長期威脅?"在一篇刊登于《華盛頓觀察家報》的文章中,龐德偉更是聲稱中國在"新形態戰爭"中變得越來越積極。
這種從商人到鷹派政客的轉變,讓美國媒體也忍不住指出其言行的矛盾之處:從政前,他大力支持將工作崗位轉移到亞洲以降低成本;從政后,卻強調與中國的戰略競爭,主張通過關稅和技術限制遏制中國發展,這與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看似南轅北轍。
特朗普選擇龐德偉出任駐華大使,背后有著清晰的戰略考量。首先是忠誠度。龐德偉是特朗普圈子里的"自己人",在2020年大選后堅定支持特朗普關于選舉舞弊的說法。其次是其亞洲經驗,特朗普認為派一個懂經貿的人來北京,能在經濟談判中占據上風。
將龐德偉這樣一位商人出身但立場強硬的人物派往北京,體現了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的雙軌思維:一方面尋求經濟上的務實交易,另一方面在戰略上保持強硬姿態。龐德偉的矛盾性格,恰如當前中美關系的縮影:既有合作的現實需求,又有競爭的戰略態勢。
這種復雜的背景,預示著龐德偉的到任不會給中美關系帶來立竿見影的改善。那么,在他履新的背景下,中美關系面臨哪些新的挑戰和機遇?這場大國博弈的棋局上,雙方又各自握有哪些籌碼?
危機與轉機
龐德偉抵達北京之際,中美關系正處于一個微妙的十字路口。表面上看,他的言行與前任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如出一轍。伯恩斯當年就職時也宣稱要"保護和促進美方利益",任內處處抹黑中國,被美媒回顧任期時戲稱:除了在高鐵上擺拍、發表陰陽怪氣的論調外,對中美關系改善毫無建樹。
然而,龐德偉上任的大環境卻與前任有著明顯不同。就在他抵京前幾天,中美經貿高層剛剛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談,并于5月12日發布《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雙方達成了暫時緩和貿易戰的協議,美方承諾調整對華加征關稅措施,中方也相應調整對美加征關稅。
這一意外的"貿易休戰"表明,在經歷了一個多月的關稅對抗后,特朗普政府需要調整策略。美國第一季度GDP環比按年率計算萎縮0.3%,多項經濟指標下滑,美國股市高開低走,三大指數集體下跌,美元匯率跌至近三年低點。這些數據讓美國意識到,繼續關稅戰將導致雙輸局面。
然而,在緩和關稅摩擦的同時,美方在其他領域的圍堵態勢并未改變。臺灣問題、南海問題、芬太尼爭端、科技封鎖等,仍是橫亙在中美之間的深層矛盾。特別是在芬太尼問題上,美方仍對中國加征20%的關稅,這部分未被納入暫停范圍。同時,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擬禁止中國無人機、限制電動汽車零部件銷售,繼續打壓中國高科技產業。
更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龐德偉履新后不久,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限制全球使用華為芯片。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對此直言不諱:"美國此舉破壞了國際規則,威脅到了全球經濟鏈的穩定。"并敦促美方糾正錯誤,中方也將采取堅決措施維護正當權益。
這種"邊談邊打"的策略,揭示了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的真實面目:在不得不調整關稅戰術的同時,仍堅持戰略上的遏制。而龐德偉正是這一復雜戰略的執行者,他的商界背景使其更懂得如何在經貿領域尋求突破,但其政治立場又決定了他不會輕易放棄美國的戰略優勢。
面對這種復雜局面,中國并非被動應對。事實上,中國早已構建起一套完整的應對體系,準備迎接來自美方的各種挑戰。在這場大國博弈中,中國有哪些制勝的籌碼?
沉著應對
面對美國的持續施壓,中國展現出了令人矚目的戰略定力和經濟韌性。外交部發布的"不跪!"(Never Kneel Down)中英雙語宣傳片,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不會向霸權低頭的堅定立場。這不是一時沖動的宣言,而是建立在多年戰略準備基礎上的自信。
中國的應對策略首先體現在市場多元化上。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中國對東盟、中東等新興市場的出口同比增長12%,而對美出口占比從2024年的16%降至13%。這一轉變表明,中國正逐步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構建更加均衡的全球貿易網絡。
同時,中國加速推進國產替代戰略,成效顯著。半導體自給率從2024年的30%提升至40%,新能源汽車出口量躍居全球第一。這些成就不僅展現了中國產業升級的決心,也讓美國的關稅威脅逐漸失效——當中國能夠自主生產或尋找替代市場時,美國的籌碼就會大幅縮水。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譚森最近警告美方:在與中方的關稅談判中,美國手中的籌碼可能遠少于想象。這一評估來自代表270多家美國在華企業的商業組織,顯示美國商界已經認識到中國經濟的韌性和不可替代性。
與此同時,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持續擴大。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亞投行等多邊合作機制,中國正在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體系。即使在美國的打壓下,越來越多的國家選擇與中國深化合作,認識到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無法解決全球性挑戰。
龐德偉此次來華,或許會驚訝地發現:他面對的不再是單純需要美國市場的發展中國家,而是一個自信、成熟且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中國既不畏懼美國的壓力,也不拒絕與美國的合作,而是堅持走自己的發展道路,同時敞開大門歡迎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
無論龐德偉的任期如何,中美關系的未來發展將取決于兩國能否找到共同利益的平衡點。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以不變應萬變,在變局中把握主動。正如外交部發言人所強調的三大原則——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中國始終堅持底線思維,既不挑起對抗,也不畏懼挑戰。
結語
面對龐德偉這位帶著強硬立場到任的美國大使,中國展現出成熟大國的從容。不卑不亢的外交回應,既是對美方警示,也是對自身原則堅守。
中國已未雨綢繆,通過市場多元化和技術自主,構建起多維應對體系。美國的關稅大棒,正打在越來越堅硬的中國盾牌上。
中美關系是雙向選擇,誰更需要誰?誰能在全球化時代獨善其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