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歐美關系的現狀就是,互看對方不順眼,但礙于某些方面還存在利益相關,所以不好直接下手。但不好直接下手,并不意味著桌子下面不會互踢對方“底盤”。
5月16日,俄烏代表團在伊斯坦布爾舉行三年來首次直接會談,雙方達成1000比1000的戰俘交換協議,創下沖突爆發以來最大規模換俘紀錄。然而,核心分歧依舊難以彌合。俄方要求烏軍從頓涅茨克等四地撤軍,烏方則堅決拒絕超出先前討論范圍的條件,還聲稱俄方威脅己方官員人身安全,索要的不是四地,而是八地。
本次會談前,澤連斯基滿心期待兩件事,一是特朗普與會,二是普京能來。結果特朗普忙著數剛從中東賺來的票子根本沒心思去土耳其談判,而可能提前收到懂王不去風聲的大帝,也直接放了小澤的鴿子。于是,火冒三丈的澤連斯基,隨即宣布也不去了,還把火撒到俄方頭上,說普京不尊重自己。
眼見如此,作為東道主的土耳其臉上掛不住了,于是,打著聚焦“公正和平機制”的牌子,極力配合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搞了個美土烏三方會談,結果也沒能推動雙方領導人會晤。然后,俄烏雙方就給下了結論,烏方評價為“毫無成果”,俄方雖稱“總體滿意并愿保持接觸”,但背后表達的是“打奉陪到底,談你先跪下”的姿態。
小弟“受辱”,大哥“出頭”。基于俄烏談判的有限進展,歐盟果斷選擇對俄加碼施壓。
5月16日,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波蘭五國防長在羅馬召開會議,明確提出加強歐洲防務自主,計劃在導彈防御、新技術應對等領域提升威懾力,還對俄烏談判進展表示失望。這場“臨時”召開的會議釋放出雙重信號,既要延續對烏軍事支持,推動烏克蘭入歐震懾俄羅斯,也要在安全事務中加強戰略自主,通過擺脫對美依賴施壓特朗普政府。
自特朗普政府上臺以來,美國對烏政策多次“越頂外交”,讓歐洲深感被邊緣化。盡管,五國防長敲著桌子呼吁歐洲應該團結應對挑戰,并直戳歐盟防務碎片化的痛點。要對俄開啟18輪制裁,但內部如希臘、匈牙利等國仍堅決反對。最終商量來商量去,商量出一句話,我們是一盤散沙。既然是散沙,特朗普表示,吾何懼哉?
說實話,歐美矛盾要不是因為中美關稅戰給耽擱了,恐怕早就掐起來了。在英國和美國達成關稅談判后,一度讓歐盟看到了和美國“和解”的希望。可當中美初步達成貿易戰暫緩協議后,特朗普想都沒想,就把矛頭對準了歐盟。
特朗普抨擊歐盟搞“不公平貿易行為”。歐洲向美出口1300萬輛汽車,而美企卻難入歐洲市場。另外,蘋果、谷歌等美企還頻遭歐盟罰款威脅,歐盟還向美國傾銷農產品。為了給歐盟點教訓,特朗普直接針對歐盟“人身健康”下手,威脅將對歐洲醫療保健品加征關稅,以填補貿易逆差。特朗普表示,“美方掌握所有底牌”。
特朗普這樣的態度,我隔著十萬八千里,都能聽到歐盟心碎的聲音。就連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都一改“媚美”姿態,強調“有具體貿易方案后再談”,且拒絕無條件妥協。歐盟態度的轉變源于中歐進一步合作。因為,此前外媒報道中方已向馮德萊恩及歐洲理事會主席發出訪華邀請。再加上,中國對美關稅戰的階段勝利,讓歐盟意識到“一味討好美國只會被壓榨”。
而對特朗普來講,美國已經和中國緩和了關系,中東關系也形勢大好,那么美對外四大關系中,就只剩美俄和美歐。特朗普盤算的是通過俄烏停火盡可能去穩住俄羅斯。俄烏雙方在土耳其不歡而散后,特朗普立馬給雙方打去了電話。也就是說,歐盟擔心的是,在美歐、美俄二選一中,特朗普選擇后者。于是,歐盟也坐不住了。就在特朗普中東之行的前一天,利比亞出事了。
5月12日晚,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突然爆發激烈沖突。總統委員會下屬維持穩定部隊負責人基克利被槍殺,之后分屬不同派系的武裝組織迅速交火。盡管利比亞民族統一政府次日宣布“軍事行動順利結束”,但利比亞《中間報》網站14日報道新的槍戰再次爆發,利比亞紅新月會在街頭發現尸體,停火的脆弱性暴露無遺。
遙想當年,卡大佐時代,利比亞是北非強國,也是唯一個狂到不把五常放在眼里的國家。如今,不但光輝不在,還成了人間煉獄。利比亞已經成為難民偷渡歐洲的“死亡走廊”,每年數以萬計的難民命殞地中海。而本次沖突的導火索看似是派系仇殺,實則根植于利比亞十年動蕩的沉疴。
2011年“阿拉伯之春”中,美英法等國以“禁飛區”為名空襲利比亞,卡扎菲政權倒臺后,利比亞支離破碎,西部的黎波里政府與東部國民軍割據對峙,同時20多支武裝組織林立,600多萬的人口成了一鍋粥,這像極了東漢末年。就跟劉關張一樣,只要有錢,就可以自己拉支隊伍,但今天可不一樣,既不能隨便造錢,也不能拿棍子鋤頭當武器。所以,對于這些武裝,誰給我錢,我就聽誰的,而他們的金主主要是歐美資本。
由于,利比亞這個坑里背后只有美國和歐洲兩伙人的身影,一旦出了事,利益方立馬就會知道是誰干的好事。因此,雖然利比亞沖突只有短短數天,死傷也不大,但歐盟通過利比亞傳達出的信號,只要不是一般人,都是能夠及時收到的。然而,巧的就是,特朗普是“二般人”。
中東之行“贏麻了”的特朗普現在是風頭正盛,春風得意。況且在美中、美阿(拉伯)關系緩和,美俄還沒有翻臉的前提下,特朗普會怎么看待歐洲傳出的信號?只會覺得,美國對歐盟的壓力還不夠,否則歐羅巴人還敢忤逆老子?所以,新消息出現了。
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政府計劃將加沙地帶多達100萬名巴勒斯坦人遷移至利比亞,這一消息傳出后,瞬間引發軒然大波。哈馬斯誓言“戰斗到最后”,阿盟峰會譴責此舉為“種族清洗”,美國駐利比亞大使館在18日緊急否認,這一切都是媒體的造勢,都是空穴來風。但輿論權在誰手里?不就是美國資本一句話的事。
盡管,歐羅巴人天天跟著美國后面宣揚“自由民主”,但其對非法移民非常擔憂,尤其是難民。因為大范圍難民會沖擊歐洲社會的穩定。當初俄烏沖突時,我們就說過,必要時俄羅斯可以考慮用難民去施壓歐洲,可惜俄羅斯猶豫不決。因此,放風遷移巴勒斯坦人,然后又及時否認,就是美國左右手互博的典型套路。
美國是為了回應利比亞沖突,美國不吃這一套。同時威脅告訴歐洲不要想著在背后搞小動作。畢竟,當初瓦解卡扎菲政權,可是歐美聯手干的,而且美國為了實現歐美資本的合流還付出血的代價,定點清除了自己的駐利比亞大使,才換得歐美在利比亞這個坑里“共存”。
此后,歐美雙方一起挖坑,將俄羅斯拖入敘利亞與烏克蘭亂局,實現了資本聯盟從“初級”到“高級”的跨越。隨著核心成員不乏美國前特種兵的ISIS的崛起與擴散,本質上是美歐為維系地方霸權,而召集的邪惡打手。而庫爾德問題則成為牽制土耳其、伊朗等國的抓手。
其實,從俄烏談判到利比亞沖突,從關稅戰到防務自主,美歐矛盾已從“桌子下踹腳”演變為“臺面公開互撕”。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撕碎了大西洋聯盟的溫情面紗,而歐洲的“覺醒”則源于對“沒有安全感”的厭倦。
當美國資本試圖用居高臨下的傲慢逼迫歐洲資本繼續讓步以維系西方霸權時,歐洲有人不愿意了,利比亞的槍聲,既是地緣博弈的延續,也是舊秩序崩塌的前奏。曾經美歐資本為了媾和,不惜獻祭大使、扶植恐怖組織,如今在存量廝殺中,這種資本聯盟又能維系多久?
或許,“生于天地之間,豈能郁郁久居人下”的懂王,正在敲響“歐美共榮共存”的喪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