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還在狂奔的人
這是貳貳零陸看作品的第314影評
《碟中諜》系列
(Mission: Impossible)
近日,一部系列電影的最新續作正式定檔,雖然中國大陸地區的首映時間比全球時間略晚了幾天,但從宣布定檔的時間節點來看,很難不讓人聯想發行方正是等待中美貿易關稅有了階段性結論后才做出的決定。
《碟中諜8:最終清算》(Mission: Impossible - The Final Reckoning)是該系列電影的第八部,也是《 碟中諜》系列中首次以上下部(7和8)形式呈現的下部作品,而且,不論是片方還是影迷,很大程度上都把這一部假想為系列的最終章。
目前為止,作為動作片的系列電影,又有誰敢打保票說一定是最后一部呢?當然……除了把邦德寫死以徹底結束該角色的007,而且,新版007也馬上要來了,但對于影迷來說,新007永遠不會是007了。
說回《碟中諜》系列,是否還會有下一部,除了看這“最后一部”的票房成績和口碑外,最重要的,還要看伊森·亨特這一角色能否返聘到阿湯哥,畢竟,也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齡了。
從1996年上映的第一部 《碟中諜》開始,這一系列已經陪伴了影迷近30年,試問還有哪個影視IP能夠長盛不衰如此之久,并且從頭到尾都是由一人飾演主角,我們從臉上皮膚嫩到出水的小生看到花甲之年的Tom Cruise(湯姆·克魯斯)。
《碟中諜》第一部上映時的 1996年,那時的互聯網還是撥號的,手機也只能打電話,湯姆·克魯斯的臉還沒被歲月刻上皺紋,我們很多人觀看這部影片的途徑還大多是用VCD甚至是錄像帶(這倆物件兒的名字應該從未出現在現在年輕人的腦海中過),而且應該有不少人看的還是盜版盤。
那時的電影,有嚴格意義上的“尿點”,因為中間需要把光盤A換成光盤B。
觀眾們永遠都會記得那位小鮮肉招牌式的 懸在天花板上的“懸空盜取光盤”的戲碼,這一標志性動作也成為了后續眾多影片模仿和惡搞的橋段。
但當我們第一次看到這一幕時,無不為劇情中 那個穿著黑色緊身衣、汗珠從鼻尖滴落的阿湯哥捏了一把汗。
慢慢的,阿湯哥也從“小鮮肉”正式晉升為了“拼命三郎”,第一部《碟中諜》中的湯姆·克魯斯,還是好萊塢標準的“漂亮男孩”,他演伊森·亨特時,眼神里帶著一絲青澀,動作戲雖利落,但總讓人覺得是“偶像在演特工”。
直到2000年的《碟中諜2》,吳宇森給他灌了一劑猛藥——長發、皮衣、徒手攀巖、飛起的白鴿,等等元素,硬生生把特工片拍成了武俠片,那時的觀眾一邊吐槽“太浮夸”,一邊偷偷學他甩墨鏡的姿勢。
真正的轉折在2011年,《碟中諜4》里,47歲的阿湯哥親自爬上迪拜塔,掛在世界最高建筑外的那一刻,全世界都意識到:這個男人不是在演戲,是在玩命。
此后的每一部,他都在挑戰人類極限——扒飛機、高空跳傘、摩托車懸崖飛躍。
影迷們從“看他耍帥”變成“求他保重”,而他的臉,也從光滑緊致,漸漸有了風霜的痕跡。
如今再看第七部,60歲的克魯斯依然在狂奔,只是鏡頭偶爾掃過他眼角的皺紋時,觀眾才猛然驚覺:原來那個“小鮮肉”,已經漸漸老去。
《碟中諜》系列電影的另一成就,便是他有著自己經典的配角團,當然,其中有人離開,有人堅守。
除了永遠在“跑、跳、摔”的伊森·亨特,《碟中諜》的配角們同樣寫滿了一代人的記憶。
Ving Rhames(文·瑞姆斯)飾演的盧瑟,從第一部開始就是伊森最可靠的技術后盾。
29年前,他還是個戴大耳機、敲鍵盤的“宅男特工”,如今滄桑的他,依舊坐在電腦前念叨“這次任務不可能完成”,觀眾笑稱:“盧瑟的電腦從臺式機換成了筆記本,但他那句‘你瘋了嗎’永遠沒變。”
Simon Pegg(西蒙·佩吉)的加入則是系列的一次“叛逆”。
2006年的《碟中諜3》中,他本是插科打諢的喜劇配角,結果硬生生靠“話癆”屬性成了團隊靈魂。
當年那個頂著一頭亂發、手忙腳亂拆炸彈的班吉,如今成了穿西裝打領帶、一邊黑進系統一邊講冷笑話的中年大叔。粉絲們說:“班吉的頭發越來越少,但幽默感一點沒丟。”
也有人悄然退場,比如第一部的女主演Emmanuelle Béart(艾曼紐·貝阿),當年一襲紅裙驚艷全場,如今早已淡出銀幕;又比如《碟中諜2》中與克魯斯對決的Dougray Scott(多格雷·斯科特),反派演得再狠,也抵不過歲月悄無聲息的“封殺”。
《碟中諜》系列的每一部,都是一部時代科技的紀錄片。
第一部里,伊森靠一張3.5英寸軟盤竊取情報,觀眾還在研究“這玩意兒怎么用”,到了第三部,虹膜掃描和衛星追蹤成了標配,影院里響起一片“這技術現實中有了嗎”的嘀咕,第七部直接玩起人工智能,反派不再是人,而是一串代碼。
年輕人看得興奮,老觀眾卻懷念起那個需要“親手拆炸彈”的年代。
最扎心的莫過于通訊工具的變化,第一部中,伊森用公共電話亭接收任務,第七部里,他戴著AR眼鏡指揮行動,有影迷發帖吐槽:“以前覺得電話亭接頭超酷,現在小孩們只會問——為什么不發微信?”
但,我們何嘗不是伊森·亨特呢?29年,八部電影,對觀眾而言,早就不只是看個熱鬧。
有人從學生變成父母,帶著孩子進影院時,才發現自己當年和伊森一樣“天不怕地不怕”;有人在職場浮沉多年后重看老片,突然懂了為什么伊森總說“我不接受命運”;甚至有人和阿湯哥一樣,在生活里一次次“不可能的任務”中,學會了咬著牙說“我可以”。
當第七部的片尾曲響起時,銀幕上閃過從1996年到2023年的片段剪輯,伊森的臉從年輕到滄桑,觀眾席里有人悄悄擦了擦眼角。這一刻,電影里的特工和電影外的普通人,終于在時間里和解——我們都曾以為自己能改變世界,最后卻只是被世界改變。
但還好,有人替我們在銀幕上永遠奔跑,永遠不認輸。
《碟中諜》系列已上映了七部,第八部也馬上會與觀眾見面,其中的套路早已被摸清:阿湯哥挑戰極限、團隊內鬼疑云、最后一秒拆彈……可觀眾依然愿意買單,因為大家看的早已不是劇情,而是青春的回聲。
第四到八部的導演Christopher McQuarrie(克里斯托弗·麥奎里)說,這個系列會一直繼續,“直到湯姆爬不動為止”。
但或許,當某天阿湯哥真的退休時,影迷們反而會長舒一口氣:“終于不用再提心吊膽看他玩命了。”
只是到那時,我們該如何向孩子解釋,為什么一個滿臉皺紋的老頭子,能讓全場又哭又笑呢?
看完別忘點個文章最下面的“贊”和“在看”
這么努力了,都不點嗎?那我哭給你們看!
如喜歡,請繼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