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星鄭則仕在脫口秀節目里也無奈自嘲:在那些人嘴里,我都死了十幾次了!
我覺得最令人費解的是,這種謠言的成功率幾乎為零——人要么死要么活,根本沒有模糊地帶,被辟謠只是時間問題。
那么,為什么還有人前仆后繼地要去"殺死"這些名人?我將從四個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一、零成功率的詛咒游戲
如果說造謠是一門生意,那么"名人死亡謠言"絕對是最愚蠢的投資選擇。
我們先來看看其他類型的謠言:食品安全謠言可以在"可能有害"和"絕對有害"之間玩文字游戲;社會事件謠言往往基于真實事件的夸大變形,具有30%-70%的"模糊空間",很難被完全證偽;就連那些"某某富豪出軌"的八卦,也能在當事人沉默時獲得一定的生存空間。
但名人死亡謠言不同,它的成功率接近0%。
一個人要么死,要么活,沒有第三種狀態。當事人隨時可能出來發個微博、拍個視頻,瞬間就能將謠言擊得粉碎。更不用說現在的經紀公司反應速度都很快,往往幾個小時內就會發聲明辟謠。
面對如此低的"成功率",為什么還有人要制造這種謠言?
答案是:他們追求的根本不是信息傳播的成功,而是心理上的快感。
這是一種扭曲的權力幻想。造謠者通過"預言"名人死亡,仿佛自己獲得了掌控生死的神秘力量。即使最終被辟謠,那幾個小時的"我比所有人都先知道"的快感,已經足夠滿足他們的虛榮心。
更深層次的心理動機是"詛咒"。這些造謠者心里清楚自己編造的是假消息,但他們享受的是通過"說出死亡"來獲得某種儀式感的滿足。就像古代的詛咒術一樣,他們相信自己的話語具有某種魔法力量。
這種行為本質上是一種攻擊性的表達,造謠者通過'殺死'名人來宣泄內心的憤怒和嫉妒。
當陳奕迅被傳"去世"的消息在網上瘋傳時,那些轉發者大多數并不真的相信,但他們潛意識里享受著參與這場"詛咒儀式"的快感。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明知會被打臉,仍有人要做這種"賠本買賣"。他們要的不是錢,而是那種短暫但強烈的心理滿足。
二、仇恨的具象化表達
名人死亡謠言與其他謠言的最大區別在于,它直接針對具體的個人。
當造謠者編造"食品有毒"時,他們攻擊的是一個抽象的產品或品牌;當他們傳播"發生暴亂"時,針對的是一個事件或現象。但當他們說"某某明星死了"時,他們攻擊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這種差別看似細微,實際上揭示了造謠者最原始、最直接的惡意。
不少網友曬出所謂的"內部消息",稱陳奕迅因新冠并發癥不幸離世。這些造謠者精心編造細節,描述死亡過程,甚至煞有介事地引用"醫院內部人士"的話。他們投入的精力和熱情,遠超過一般的謠言制造。
為什么?因為他們在宣泄一種最原始的仇恨:嫉妒成功者。
陳奕迅從1995年出道至今,幾乎沒停過巡演、錄歌、拍電影,名利雙收。而那些在底層掙扎的人們,看著他的成功,內心深處可能會產生一種扭曲的想法:"憑什么是你?"
這種嫉妒一旦發酵,就會轉化為仇恨。而在網絡時代,這種仇恨找到了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希望對方死去。
但在現實中,他們無法真正傷害這些名人,只能通過造謠來獲得一種虛假的"報復"快感。每當他們發出"某某死了"的消息時,內心深處其實在說:"我詛咒你死!"
這種心理在社交媒體時代被無限放大。鍵盤后面的匿名性讓人們敢于表達平時不敢說出口的惡毒想法,而算法推薦機制又讓這些負面情緒得到進一步的放大和傳播。
一個網絡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們在社交媒體上對負面消息的關注度是正面消息的7倍。這意味著,"某某明星死了"這樣的消息,天生就具有更強的傳播力。
造謠者深知這一點,他們利用人性中最陰暗的一面,來滿足自己扭曲的心理需求。
三、官方辟謠的信任危機
如果說前兩個原因解釋了為什么有人要造這種謠,那么第三個原因則解釋了為什么這種謠言還有市場。
問題出在官方辟謠的可信度上。
娛樂圈有一個鐵律:藝人工作室為了各種商業考慮,經常對外發布不實信息。今天說藝人"身體健康",明天可能就曝出重病住院;昨天還在否認戀情,今天就官宣結婚。
這種"狼來了"的故事講得太多,導致公眾對官方聲明的信任度越來越低。
更要命的是,確實存在藝人去世后,工作室為了利益最大化而選擇不公開,甚至反駁傳言的情況。
幾年前,某位知名演員去世,但其工作室為了不影響即將上映的電影票房,選擇暫時隱瞞消息,甚至威脅要起訴"傳播不實消息"的媒體。直到電影下映,才正式公布死訊。這種操作雖然理解,但確實損害了公眾對官方聲明的信任。
當陳奕迅被傳"去世"時,很多網友的第一反應不是"這肯定是假的",而是"等等看工作室怎么回應"。這種觀望態度恰恰給了謠言傳播的時間窗口。
關鍵時刻,葉曉粵的辟謠如同及時雨。作為陳奕迅在《中國新歌聲》一手培養的愛徒,她的發聲極具說服力。
可是你是否想過,為何人們更愿意相信一個沒有官方認證的個人辟謠,而不是官方的聲明?
這暴露了一個根本性問題:在商業利益驅動下,官方發聲的可信度在下降。當公眾對"權威信息源"失去信任時,任何謠言都有了滋生的土壤。
這種信任危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會很快解決。但它確實為"名人死亡謠言"的傳播提供了客觀條件。當人們對官方辟謠的第一反應是懷疑而不是相信時,造謠者的目的就達到了。
四、最廉價的流量密碼
如果前面幾個原因還帶有一些"心理學"色彩,那么這最后一個原因就是赤裸裸的商業邏輯。
對于那些想要"起號"的自媒體賬號來說,造謠名人死亡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快的流量獲取方式。
相比于精心策劃的內容創作,編寫復雜的調查報道,或者拍攝高質量的視頻,張張嘴說“某某已死”簡直太簡單了。找張照片,編個故事,幾分鐘就能發布一條“爆炸性新聞”。
這種操作幾乎沒有技術門檻,任何人都能做。
而效果如何呢?相關話題迅速登上熱搜榜首,討論量達到上百萬。對于一個普通的自媒體賬號來說,這樣的流量數據可能需要幾年才能達到。
更關鍵的是,即使最終被辟謠,這些賬號的目的也已經達到。在謠言傳播的幾個小時內,他們已經收獲了大量的關注、轉發和粉絲。而辟謠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流量面前,這點代價根本不算什么。
一位自媒體運營者透露:"這類謠言的轉化率特別高,一條假新聞能漲幾萬粉,比花錢買推廣還有效。"
更惡劣的是,一些專業的"造謠工廠"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他們有專門的寫手編造故事,有專業的后期制作視頻素材,有龐大的賬號矩陣進行擴散傳播。這些"工廠"甚至會提前準備好多個版本的名人死亡消息,一旦時機合適就立即發布。
在這個注意力就是金錢的時代,"名人死亡"成了最廉價但最有效的流量密碼。對于那些毫無底線的自媒體從業者來說,只要能快速漲粉變現,管你是真是假?
對于參與傳播的大眾來說,只要自己不是那個謠言的源頭,他們內心就沒有任何的愧疚。
寧可信其有,是中國文化里最為遺憾的一種遺毒。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