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成虎,謠言猛于虎,當“陳奕迅去世”的謠言在各自媒體遍地開花,流量狂歡的盛宴下,折射出網絡時代信息傳播的失序,更揭示了公眾情緒與媒介生態的深層矛盾。
2025年5月15日,陳奕迅因確診新冠肺炎宣布延期高雄演唱會,這本是一場因健康問題引發的正常演出調整,卻在短短三天后演變為一場“被去世”的荒誕鬧劇。5月18日起,部分自媒體以模糊視頻、舊照片及偽造的“臺灣疾病管理處聲明”為“證據”,散布“陳奕迅因新冠并發癥去世”的謠言,迅速引發全網恐慌。
謠言的“合理性”恰源于真實事件的嫁接:陳奕迅的健康隱患和近期確診信息,被造謠者拼湊成“致命結局”。驚悚詞條突降熱搜,短短20分鐘引爆全網討論。據微博數據,該詞條最高峰時每秒涌入2.3萬條討論,連海外粉絲都開始組織線上悼念活動。公眾在“后真相”心態下,更傾向于傳播符合自身情緒預設的內容,而非事實本身。
謠言的荒誕背后,折射的是流量時代扭曲的生存邏輯。這并非陳奕迅首次“被去世”,幾年前類似謠言就曾甚囂塵上。還有數不清的名人曾經遭遇“被去世”。2014年起,周星馳多次被傳“突發心臟病去世”“腦中風病危”,甚至偽造醫院診斷書和親友悼念動態。成龍曾被傳拍戲墜亡,后證實為電影特效畫面被惡意剪輯。金庸20年內“被去世”20余次,最夸張時一個月內兩次“訃告”……這些謠言利用公眾人物的健康問題或突發事件制造噱頭,通過極端敘事吸引眼球,利用公眾對名人健康的高關注度制造“信息黑洞”,瘋狂收割流量。
“無端端今年開始很怕死”,陳奕迅一首《怕死》,道出生命責任與死亡焦慮。而歌詞中“如老友個個對我實在好,何以要個個也到我喪禮上狂號”一句,恰似對造謠者的諷刺——明明當事人健康無恙,卻被惡意編排成一場“全網悼念”的荒誕劇。陳奕迅曾表示,這首歌的靈感源于對黃霑等前輩離世的思考,而如今他本人竟成為謠言主角,更顯黑色幽默。
此次謠言事件恰似一場現實版《浮夸》——有人為流量“歇斯底里”,有人以沉默“凝視天花”。當“吃瓜”成為本能,當流量凌駕于真相,我們或許需要一場集體反思:是放任情緒主導認知,還是重建對真相的敬畏?如何建立更高效的信息核查機制、更理性的公眾心態?唯有各方努力,讓公眾、技術、法律與文化形成合力,才能讓網絡空間少一些“黑色幽默”,多一份真實與尊重。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馮秋紅
校對 潘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