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
某年某日,一早就看到袁隆平去世的消息,讓我嘆息不已,但隨即就有辟謠,我也就松了口氣。但是當日下午兩點,人民日報又傳來袁隆平去世的消息:2021年5月22日,在長沙湘雅醫院、袁先生真的走了。
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協和醫院,共和國成立時他正在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農學系上學,畢業后分配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
1960年7月,袁隆平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后來被確認為天然雜交水稻,從此開啟了他的雜交水稻研究,這一干就是一輩子。直到2021年年初,他還在位于海南三亞的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
其實早在2007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的頒獎典禮上,袁隆平就曾發表感言說:“我知道,大家給我個終身獎,就是要我干一輩子工作。我覺得我現在身體很好,肌肉很有彈性,完全可以再下10年試驗田,去種水稻的。”他用自己的這種獨有的幽默而自信的方式,向世人表明了自己“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決心。
2017年,袁隆平在山東即墨查看海水稻
1967年,袁隆平(右一)和學生在試驗田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在中國,糧食問題歷來是個大問題,從袁隆平早期開展雜交水稻研究時起,他就得到了來自多方面、尤其是政府的支持。
1958年后、擔任湖南省的領導工作的華國鋒,非常重視農業生產,1970年6月在常德市主持召開的湖南省第二次農業學科技大會時,點名袁隆平參加、并在主席臺就坐,還請他在大會上發言。后來,華國鋒上調國務院工作,也始終沒忘記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項目。
1975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華國鋒,召集農業口的負責人開會,當場拍板拿出150萬元人民幣支持雜交水稻推廣,并由農林部在廣州召開南方13省雜交水稻生產會議、加速推廣雜交水稻。當談起這段往事,袁隆平院士認為:如果沒有華國鋒的支持,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是非常困難的。
袁隆平在雜交水稻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生活中的袁隆平則是一份非常有趣的人。
一次過生日,其好友譚士珍攜夫人去袁隆平家祝壽,飯后,三人在一起合影留念時,見壽星竟站在左邊,譚士珍就讓他站到中間,袁隆平幽默謝絕道:“你們倆是夫妻,當然得站在一起,如果我跑在中間,不就是第三者插足了嗎?”此語一出,在場的人都笑翻了天。
2018年05月31日的《舍得智慧講堂》上,主持人問袁隆平一個問題:“您一共得了20多項大獎,還有以您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別人都稱您是偉大科學家,您怎么看?”袁老不假思索道:“不是偉大,是‘尾大’,尾巴大了也有好處,翹不起來。所以不能驕傲自滿,要夾著尾巴做人。”
在2009年9月舉行的人民政協成立60周年文藝晚會上,主持人問袁隆平:“袁老今年高壽?”他則出人意料道:“39.5公歲。”由于雜交水稻產量都是以“公斤”計算,袁老便依據這個常用詞仿出“公歲”。如此一來,便使自己的年齡為之凸減。在一片笑聲中,他接下來又念起雷潔瓊先生的打油詩:“百歲笑嘻嘻,九十也不稀。八十多來兮,七十小弟弟。嘿嘿,我才79,還是小弟弟。”
袁隆平和妻子鄧則
袁隆平和妻子鄧則
在袁隆平詼諧的言語背后,是老人家對自己的名利態度的淡漠。有一次,記者問他出名后的感受時,袁隆平摸了摸額頭說:“毛主席說過,人怕出名豬怕壯,人一出名就麻煩了,個個都認得你。好多人遇到了,問我是不是袁老師袁院士,我不敢說不是,也不說是。我就說有點像,有點像。”
如去這里發現了一個小問題,就是沒有查到主席在什么場合下說過這句話。不過這沒有關系,對我們理解袁先生的意思妨礙不大。
袁先生也并非一直用這么幽默輕松的方式的說話。在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袁隆平就鄭重地說:“我是無黨派,我崇拜共產黨。”然后,他又感慨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我們中國真正富強起來了,現在我們能夠抬得起頭,挺起了腰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