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y Parkinson Peni是奧克蘭Middlemore醫院的一名毛利裔護士。
1月份她在下巴上做了刺青(moko kauae),自此之后,收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評價。
“我不想那個黑臉女孩照顧我”
Mary回憶道,那天她在醫院正常上班,一位年長女性病人卻對她的外貌進行了“種族攻擊”。
“她直接說‘我不想那個黑臉丑女孩照顧我’,我聽得一清二楚。”Mary告訴記者。
幸運的是,她的同事們第一時間站出來為她發聲。
為了病人和自己的安全,她主動將這位病人交由其他護士照顧。
“很多評論都來自年紀較大的患者。”Mary淡淡地說。
“但我對每一位病人都一樣用心,他們的偏見是他們自己的問題。”
她也聽過一些刺耳的聲音,比如“你這模樣以后很難找到其他工作”或者“你出國會很麻煩”。
但這些都沒有讓她動搖。
Moko kauae的意義
根據毛利傳統,臉部紋 身(Tā moko)是一 種特權,一個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人,比如奴隸,是不能紋臉的。
有等級或地位的人才被允許。
毛利男性首領紋臉時,通常會全臉都紋。
而毛利女性紋臉時,通常只會紋下頜和唇,稱為Moko kauae。
它不僅具有美學意義,更承載了家族(whānau)與祖先(whakapapa)的精神紐帶。
Mary來自Te Arawa、Whakatohea和 Ngāti Hine部落。
她說,這個刺青(moko)紀念的是家人、伴侶與孩子,也是她護士成長路上的一個見證。
“它代表了愛、關懷和一個我從沒想過能實現的成就——完成學業并獲得護理學士學位。”
她的設計很有故事:三條紋線代表她的三個姐妹,還有她的伴侶與兒子,整體線條像水流一樣柔和,象征她剛剛開始的護理旅程。
她的下唇也做了線條,“因為我的毛利語學習還在路上,未來我會繼續完善我的刺青(moko)。”
文化身份的再連接
Mary是家族中幾十年來第一個臉上紋上刺青(moko kauae)的人。
她說,這像是一次文化的“喚醒”。
“在我決定刺青前,我做了一個夢。當我看到成品時,就像這個圖案一直都在我臉上一樣。”
而在她正式畢業的那一天,她的兩位姐姐專程從澳大利亞趕來與她慶祝。
她的伴侶Jacob和繼子Zion也在現場。
“以前讀書時,我曾覺得做毛利人挺尷尬的,身邊朋友都是歐洲人和太平洋島裔。但護理課程讓我沉浸在毛利世界觀(Te Ao Māori)中,我因此真正感到自豪,重新連接了我的文化身份。”
護理的初心源于家庭
Mary第一次接觸護理是在15歲時,她的16歲堂哥跳橋時撞到一根大木頭,導致胸部以下癱瘓。
“從那以后,我成了他的照護者。雖然他現在38歲了,但那段經歷讓我意識到,我很喜歡幫助別人,也喜歡待在有療愈氛圍的環境中。”
經過四年日夜倒班和學習,她終于在2023年7月完成護理課程,并在9月加入Middlemore醫院的婦科團隊,成為家中第一位大學畢業生。
雖然有人排斥她的刺青(moko kauae),但也有人因此對她敞開心扉。
“有些人一開始會說‘我不喜歡’,但當我向他們解釋這個圖案背后的文化含義時,他們就放松了。
“而對其他毛利人來說,看到我會讓他們感到安心——覺得醫院里有人和他們一樣。”
對種族歧視“零容忍”
馬努考理工學院護理系主任、Ngāi Tahu部族成員Deborah Rowe教授表示,Mary是個活力十足、成績優異、積極幫助同學的優秀學生。
“moko kauae是她身份與文化旅程的一部分,也讓毛利患者更容易信任醫院系統,感受到文化被尊重。”
新西蘭衛生部臨時人力資源主管Fiona McCarthy表示,醫院員工的安全至關重要。
“我們的醫護人員每天都在第一線照顧他人,他們不應受到任何形式的語言或肢體攻擊。
“我們鼓勵員工匯報所有遭遇的虐待事件,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安全、被尊重的文化氛圍。”
ref:https://www.nzherald.co.nz/kahu/maori-nurse-mary-parkinson-peni-alleges-racism-from-patients-at-middlemore-hospital/TLX5NCS6DBD6DBE5JBIA3NBAC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