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5月8日,中方致電祝賀默茨當選德國聯邦總理。一周后,默茨在聯邦議院發表首次政府聲明,其中涉華表態耐人尋味,看似要對中國“硬氣”起來,背后卻有著復雜的考量。
默茨在講話中,一方面承認中國是德國和歐盟在經濟等諸多領域的重要合作伙伴,認可中國在全球事務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卻大力鼓吹“戰略去風險”,聲稱要減少對中國的“單方面依賴”。這種看似矛盾的表述,反映出默茨政府在對華政策上的糾結心態。從政治意圖來看,默茨試圖通過強調“去風險”,在一定程度上迎合部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戰略遏制思維,向其盟友展示德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所謂“自主性”和“堅定立場”。
默茨(資料圖)
在默茨發表講話的同一天,德國與菲律賓簽署了防務合作協議。這一舉動頗為微妙,德國作為一個歐洲國家,將觸角伸向南海地區,顯然有其深層戰略意圖。德國試圖借此擴大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在全球地緣政治博弈中增加自身的籌碼。近年來,美國不斷鼓動盟友在南海問題上對中國進行牽制,德國此番舉動不排除有配合美國戰略布局的因素。然而,南海地區局勢復雜敏感,德國貿然介入,不僅無法真正實現其所謂的戰略目標,反而可能引發地區國家的反感,損害德國自身的國際形象和利益。
中德經貿合作多年來成果豐碩,對德國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中國是德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德國眾多優勢產業高度依賴中國市場。以汽車產業為例,德國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銷量可觀,為德國汽車企業帶來了豐厚利潤。機械制造領域同樣如此,德國先進的機械設備大量出口到中國,中國完善的產業鏈也為德國機械制造企業提供了良好的配套環境。若德國真的按照默茨提出的“戰略去風險”思路,強行推動減少對中國經濟依賴,德國企業將遭受重大沖擊。市場份額的萎縮、生產成本的上升、供應鏈的斷裂等問題都會接踵而至,進而影響德國國內就業,拖累經濟增長。
默茨(資料圖)
當前國際局勢波譎云詭,俄烏沖突持續對歐洲安全格局和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德國身處其中,深受其害。在跨大西洋關系方面,特朗普政府上臺后,美國對歐洲的政策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歐洲在與美國關系中的地位變得微妙。德國試圖在這樣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尋求平衡,默茨的對華強硬表態,或許有一部分原因是想借此向美國示好,穩固美歐同盟關系,在美歐關系中爭取更多話語權。但這種做法無疑是短視的,忽視了中德合作對德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撐作用。
中方一直重視中德關系發展,愿意與德國新政府攜手鞏固和發展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在國際事務中,中國始終秉持客觀公正立場,積極勸和促談。在俄烏沖突問題上,中國堅持勸和促談的立場,推動各方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爭端,而非如默茨所期望的那樣,對俄羅斯采取施壓行動。中國的立場是基于維護和平與正義,符合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的共同利益。
默茨(資料圖)
展望未來,默茨政府需要審慎權衡對華政策走向。若繼續堅持不切實際的對華強硬態度,忽視中德經貿合作的深厚根基和巨大潛力,必然會讓德國自身利益受損。合作共贏才是中德關系的正確發展方向,德國應正視中國發展帶來的機遇,摒棄偏見與錯誤認知,以務實態度推動中德關系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